后海沿儿银桥畔,古城胡同玩穿越——烟袋斜街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22-12-01

烟袋斜街:时空迷蒙的入口

      ……


烟袋斜街位于北京鼓楼西南方向,其东是地安门外大街,由此婉转西延至小石碑胡同向南折与银锭桥相接,走向偏斜。乾隆时期刊印的《日下旧闻考》里,这条街的名字还叫鼓楼斜街。


鼓楼斜街自元朝起为斜街市,指市场。元大都时代,今天的什刹海是积水潭的一部分,为货运码头,是京杭大运河漕运的终点。1293年初秋,忽必烈由中都避暑归来,过积水潭,已看到“舳舻蔽水,樯耸楫晃”,南方的货船已来到大都,于是龙颜大悦,赞叹好一派繁华景象。

微信图片_20221206113901.jpg

■ 广福观见证斜街演变


明清之后,提及烟袋斜街的记录开始增加,最早提及斜街的记载是因为广福观的建成。广福观,为明英宗天顺三年某彭姓太监所建,这是有记录的此地现存的最早建筑。


曾经的神童,后来的明朝正一品大官员李东阳,在正统年间住在前海西南一带(今三座桥胡同)。他在《西涯杂泳十二首》中有《咏广福观》诗:“飞楼凌倒景,下照清澈底,时有步虚声,隋风渡湖水。”从此诗可知,当时广福观是临着水边,水面上都可以看到它的倒影,说明当时房屋稀疏,没有形成两侧房屋围拢的街道。

到明嘉靖年间,斜街的名字现在推测为“打鱼厅斜街”。张爵1560年所著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载:“日忠坊二十二铺,北安门西,廊房,旗房,越海子桥,真武庙,火神庙,银锭桥,打鱼厅斜街……”

微信图片_20221206113909.jpg

1593年沈榜编著的《宛署杂记·街道》写道:“北曰日忠坊,一铺曰白米斜街、曰观音堂、曰皇墙下街,二铺曰鼓楼下大街……”33年过后,日忠坊打鱼厅斜街变成了白米斜街,有可能作为官府部门的“打鱼厅”已经搬走,斜街已归于市井商贾。


总之,斜街还是斜街,但这条元朝时期的运货通道到明朝末年已演变成商业街道。


■ 以烟袋烟具闻名


从鼓楼斜街变成烟袋斜街,其名称的转换和它的功能变化有关。清朝末年,这条斜街除普通日用商业外,出现了以经营烟袋烟具为特色的商铺。

满人认为烟草可以提神解乏,认为这个从吕宋国(菲律宾古国之一)传来的“淡巴菰”(西班牙语tobaco音)可是个好东西,在关东时代便已盛行。满人与明朝交恶后,明朝曾禁止烟草入关。但清朝建都北京后全面放开烟禁,烟草随意流通。


清末民初,北京城烟草铺卖旱烟、水烟和女人抽的潮烟。旱烟就是烟叶,“关东烟”“叶子烟”等劲力十足;水烟就是比较讲究的烟丝,比较贵族化;妇女以抽南方制烟人做的“潮烟”为主,里面掺杂香料。当时的顺口溜是:“老爷子烟儿,关东杆儿,老太太烟儿,兰花籽儿。”


鼓楼前有“北豫丰烟铺”,与大栅栏的“南豫丰烟铺”及隆福寺的“恒丰厚”这三家招牌最为响亮。

旱烟、水烟、潮烟都有特制的烟袋,但它不是什么袋子,而是有烟嘴、烟锅和烟杆,也叫烟袋锅子。还有一种可伸缩的烟嘴,叫“抽节水烟袋”,民国时期戏园子里还可以看到。


金受申在《老北京的生活》里介绍:“看戏的正看得陶醉,突然眼前伸过来一条烟杆,烟嘴被邻座的叼了吸上两口,你也不用吓一跳,这就是送水烟的给指定要货的顾客抽几口,并不另外索钱。”


正是因为有远近闻名的烟袋店铺,这条街被约定俗成称为“烟袋斜街”。当时京城开烟袋店的以山西人居多,有两家山西人开的烟袋铺在斜街东口入口处。门外立着个高约1.5米的烟袋招幌子,相当于广告牌子。木质金漆烟锅,锅内刷红漆,烟锅外缘系红布幌穗,烟袋杆刷黑漆仿乌木,烟袋嘴刷白漆画绿斑仿翡翠——吸引着过往行人驻足观望。这个广告道具做得实在精彩。


当时还流行“鼓楼前的大烟袋——一窍不通”的歇后语。歇后语的广告效应也实在了得,而那时,官道鼓楼西大街已是正经八百的大道,于是官方将“鼓楼斜街”改作“烟袋斜街”。


后来,这条二三百米长的小街逐渐被日益增多的临街商铺包裹,有五花八门的行当,东口除了恒泰号、双盛泰两家烟袋店之外,还有一家规模较大的洪吉南纸店,卖日常纸张、文具、祭奠用纸,对面是一家清真饽饽店。这几家店铺都是高台阶,因为整个斜街的地势是从东北向西南倾斜,恰恰印证了元朝时期这里是水岸的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