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第一桥——万宁桥
发布时间:2022-11-03

北京中轴线始建于元朝,随着元大都的建立,北京中轴线开始一点一点落户于古老的北京城,而始建于元朝的的万宁桥被称作是“中轴线上第一桥”,万宁桥的背后到底有怎样的精彩故事?这期文化专栏咱们走进中轴第一桥——万宁桥。

微信图片_20221110143618.jpg

万宁桥的地理位置及历史由来

万宁桥又称后门桥,位于北京的中轴线上,在地安门以北,鼓楼以南的位置,由于与前门南北相对,京城百姓俗称地安门为后门,由此得后门桥之名。它是北京旧城中轴线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桥,在北京城的发展史上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桥跨什刹海入玉河处。始建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起初为木桥,后改建为石桥。因位置在什刹海东,万宁桥在元代也被称为海子桥。《析津志辑佚》中记载万宁桥“在玄武池东,名澄清闸。至元中建,在海子东。至元后复用石重修。虽更名万宁,人惟以海子桥名之。万宁桥不仅是研究北京漕运的标志,也是北京入选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遗产点之一。

万宁桥的镇水兽

在古老的传说中,神龙呼风唤雨,行布云施雨之责,生九子各不同。古书有云:“禹王治水,伏九龙,命各司其事,洪水熄。”

在万宁桥下的河岸边,就可看到这一怪兽趴在河岸上。传说中,龙子蚣蝮爱喜波弄水,长年累月在河水中玩耍,又名帆蚣,擅水性,喜欢吃水妖,据说是龙王最喜之子。而一次因为触犯天条,被贬下凡并惩罚它背负沉重的角壳,在河底守护运河一千年。千年后,趴蝮挣脱龟壳,重获自由,爬上了岸,人们为了纪念、表彰龙族护河有功,按它们的模样雕成石像放在河边的石墩上,以此来镇住河水,防止洪水侵袭。万宁桥东西两侧的石泊上,共有元、明两代的石雕趴蝮六尊,栩栩如生,它们不仅是难得的艺术珍品,还是测量河水深浅的标尺。

万宁桥上怒目而视的镇水兽,不仅仅是对人们精神的抚慰,更是誓与水患斗争的必胜信心和力量。  


万宁桥的外观构造及功能

万宁桥为单孔汉白玉石拱桥,长10余米,宽近10米,桥面用块石铺砌,中间微拱。桥的两侧建有汉白玉石护栏,雕有莲花宝瓶等图案。它具备双重功能:既可当桥通行,又可当闸以制水。郭守敬白浮引水,并打通积水潭到通州张家湾的通惠河,将积水潭作为水库,在通惠河沿途设立闸坝十处以资控制,有船来往方提闸放水,平常则紧闭。设在万宁桥下的叫澄清闸,是积水潭之水流的第一道关卡;同时,又作为大运河的终端,一路溯流而上的江南粮船在张家湾换小船后,穿过万宁桥的桥洞,就进入可抛锚卸货的避风港了。

宁桥是北京城的见证者和守护者,见证了北京从无到有的历程和一个朝代的漕运繁华,其斑驳的桥栏、风化模糊的镇水兽都无一不在向人们诉说着这些丰富的历史信息,同时它也便利着两岸交通,沟通着南北文化,守护这方安宁和繁荣,就像它的名字一般——万年永宁、坚固不朽。好了小伙伴们,这期文化专栏到此结束,咱们下期见!

微信图片_2022111014363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