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北京 | 什刹海漫游
发布时间:2022-11-04

 

编者按


什刹海由前海,后海和西海组成,也被称为“后三海”。从雍容华贵的恭王府到商业氛围浓厚的烟袋斜街,从古朴典雅的名人故居、亭台楼阁,到年轻文化下应运而生的咖啡厅和酒吧,旧时辽远的钟声于今日仍在回响,低低地诉说着亘古的缠绵。


高雅与质朴,传统与现代在这片区域交汇融合,产生了独一无二的韵味。来探索什刹海,寻找其背后的独特历史文化吧。

前海 

从最热闹的银锭桥开始,一直向东南方向延伸至平安大街,广阔的水域都是前海的范围,这片拥有着最美的荷塘和湖心岛的湖泊连接了后海与北海。

银锭桥,这看上毫不起眼的单孔石拱桥始建于明代,是燕京八景“银锭观山”的主角。“岁月失语,唯石能言。”城市是人们情感记忆的载体,而传统古建筑则是城市面孔中最有文化魅力的地方。经2010年底的修葺,焕然一新的古桥连接了后海和前海。

微信图片_20221110112305.png

相比于皇宫大内的西苑“前三海”(北海、中海、南海),这里是王府和庶民的生活区。

青砖瓦房中不时冒出的名人故居默默书写着昔日风华,京韵大鼓、相声快书的余韵似乎还在西岸的荷花市场萦绕,柳林掩映下的万民桥,至今仍在行车。北侧的火德真君庙则是个道观,自唐始建,历代重修,承载着古人的哲思与智慧,也铭刻着数百年的风云变幻。

后海 

很多人认为后海就是“后三海”的代名词,但事实上,后海的范围只是银锭桥的西北到德胜门内大街的狭长水域。


后海游人络绎不绝,绝不仅凭垂柳拂岸的风景,更是靠着其包容兼蓄的文化氛围。从白天到黑夜,冬冷到夏热,后海都呈现出不同且真实的北京面貌。拦辆三轮车游胡同,就可以听老师傅讲述后海的前世今生,感受内蕴于深宅大院里的民俗底蕴。

   后海西侧的望海楼立于湖边,望尽千百年来的浩渺江湖;走过烟波柳渡的大石,宋庆龄故居仍娓娓诉说着旧事。北沿始建于明朝的大藏龙华寺,清末为摄政王载沣的家庙,现是北海幼儿园的托儿部;西北巍峨气派的醇亲王府,曾是清初大学士明珠的府邸,而今也是国家宗教事务局所在地。“繁华尽处,是一泓源头之水。”古与今交织,中华民族的悠长文明在此沉淀,薪尽火传的思想精神在此激荡。

西海 

以德胜门内大街的石桥为分界线,西面的西海和东面的后海简直是两个世界。后海酒吧摩肩接踵,西海却依然少人光顾,你或许能在这里找寻几分昔日的模样。

微信图片_20221110112328.png

西海湖边的大柳树、遍植的春花和垂钓的大爷,好像自古以来就是这番景象。凝望着最初的凝望,足以望见生命力量之和。

骑行之旅 · 文化之旅

  什刹海边的胡同像是错综复杂的蜘蛛网,"海边"的灰墙矮房中,你可以撞见裹着一身烟火气的小摊贩,也能邂逅名人故居。若要提高效率,骑车则能帮助你更全面地探索这片区域。想象在一个午后,和风习习,杨柳依依,看着周围的景色如电影一样掠过,其惬意怕是只有穿梭其间才能体验。

想起河南新郑,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历经两千多年历史沧桑,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载着深厚的文脉。然而一年多来,有关部门竟以“航空港区建设”为由,使古城新郑的古村落和文物面临着大刀阔斧的拆迁。

再不起眼的古迹,也镌刻着一方水土的时光剪影,沉淀着一律深厚的文化记忆。而当岁月风霜的侵蚀逐渐将其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年迈的建筑们又该如何供养起年轻的梦想?

答案已浮出水面。北京城的迷人之处,不仅在于古色古香的美景与氤氲环绕的烟火气,更在于处处在、时时有的文化气息和精神气质,沧桑厚重令人心安,沉静无言却又充满生命力。

爱之护之而赋活之,敬之传之而更新之。修葺过后的银锭桥与前海波光同焕光彩;化身为北海幼儿园托儿部的摄政王家庙与供址国家宗教事务局的醇亲王府共争不朽。

唯有文化之脉于茫茫长史中簇起火光,才能将荒凉化作温热,让我们与传统再度相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