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什刹海——“针灸”式城市更新


发布时间:2021-12-17

编者按:


什刹海地区是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也是北京仅存的原住居民区之一,这里保留了大量的传统院落和街巷,也因新时代的到来而被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什刹海地区因建设年代较早,旧城功能及物质性的衰败使之不再适应日益丰富的城市生活,如何寻求有效途径使之重新融入城市生活?如何对历史街区采取有机更新,挖掘其造血机制?如何在原住民需求、区域发展需求和文化历史传承需求三者间寻求平衡?如何联合各方力量推动旧城更新,进而推动城市复兴?


在这些思考之下,CBC建筑中心以“遇见什刹海——约会设计与艺术”为主题,通过设计的力量复活什刹海,将文化与旧城更新相融合,激活片区。“遇见什刹海”是各界对什刹海旧城更新的一次集体思考,是对未来什刹海的一种展望,亦是对什刹海所代表的旧城更新模式的一种探索。


“遇见什刹海”围绕什刹海的历史街区和院落,展开包括“九个院子”“回归·院生活”“洞∕和光同尘”等主题展览。并结合展览,举办了城市与建筑学术对话、读书会、音乐与舞蹈表演、建筑师咖啡之夜等文化事件。一系列活动从文化和设计上引领历史文化街区的有机更新和可持续发展,倡导“创新引领产业、创意激活文化、慢享舒适生活”的理念。


本文为“遇见什刹海”总策划人彭礼孝先生接受媒体采访的实录。


Q作为遇见什刹海的总策划人,您认为在什刹海这样的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旧城更新时,应着重考虑哪些因素,遇见什刹海又是怎样开始的?

 

彭礼孝:当代中国旧城更新面临的情况都非常不同。什刹海是北京仅有的几个留有大量原住民的区域之一,且旧城格局保留完整,其更新过程可能会更加复杂。因为对于这片区域来讲,旧城更新并非停留在规划和设计层面,更多应是策略上的考量,即思考如何能够在保留原住民的前提下,达到文化复兴和区域活力提升的效果。我们根据现有条件,经过实地调研,选出了一些院子。

 

这些院落都是没有经过任何修饰的日常居住型杂院,甚至没有一个是完整的四合院。项目力求在现有的片区肌理上,借助设计师的智慧,来实现杂院作为旧城组成部分的有机更新。最终确定的九个院子,虽然只是什刹海成百上千座院落中的微小一隅,且位置相对分散,但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九个院落的针灸式改造,以带动其周边片区,逐步打通什刹海的脉络

微信图片_20211217171849.jpg

 

九个院子是我们在什刹海进行旧城更新的试验性项目之一。此外,回归·院生活试点示范院落、和光同尘展览——韩国首尔市宾至家园计划等内容,也同期在什刹海地区落地。这些都旨在为各行业、各领域甚至是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参考,找到最适合当地文化和居民生活的更新、传承方式。

 

Q本次遇见什刹海九个院子的展览中,邀请建筑师与品牌合作,共同完成展陈设计,对于这种不同领域跨界融合的创新性亮点,您是怎样考虑的?

 

彭礼孝:九个院子的策划初期,我们就确定了这次展览以建筑师为主导的原则,但这并非是一次院落改造的集群设计。在以往的旧城改造中,建筑师对物理空间进行优化的优秀案例有很多,但真正能对旧城起到复兴作用的则很少。因此,在确定了一位建筑师对应一个院子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如何激活这些空间。经过细致讨论,我们决定邀请一些有趣且对现代生活方式有探讨和研究的创意设计品牌,将时尚和具有前瞻性的元素引入老院子。这不仅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更是文化的对比与融合。

微信图片_20211217171853.jpg

 

九个院子邀请的设计师分别来自北京、西安、上海、深圳和香港等地,引入的文化品牌则涵盖了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从传统的手工艺、书店到摄影工作室、创意家居设计品牌等。院子、设计师与品牌进行了组合,建筑师们提供策略和主题,最终形成了九个院子、九个主题、九种体验。


 

具体如,李兴钢在护国寺西巷37叠合院中提出居住 + 商业的模式,对外有众筹式的咖啡空间,便于文化交流,内部还有一间供人居住的客房 ;又如张轲的金奖胡同7胡同老人儿童之家,设计改善了胡同里卫生间、厨房等生活的基础设施,提供了一种简洁、可推广的集成功能模块;还有主题为胡同里的最微音乐厅的刘海胡同 24 号、引入文化品牌理想国四院记苇坑胡同14号等。九个院子中除展览外,还有城市与建筑学术对话、读书会、音乐表演、建筑师咖啡之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近4万人在两周的展览时间内慕名而来,这种模式获得了很大关注。

微信图片_20211217171857.jpg

 

Q您如何看待建造及展览期间,院子与观众和居民之间产生的互动?

 

彭礼孝 展览使包括我在内的身处其境的人颇有感触。每个院子除开幕式外,还有一系列活动来延伸院落主题,活动的形式与内容也多种多样。整个展览期间,我参与了各场开幕式与主要活动,同时也用心体会了我们所做事情对周边环境带来的影响。

 

比如在刘海胡同 24 号,建筑师柯卫所设定的更新主题是文化碰撞,展览期间迎来了一场由来自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的四位演奏者与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李洋带来的胡同音乐会首秀——“国家交响乐团·秋日四重奏。音乐会之前的胡同里,狗在跑,小孩在玩耍,院子里门窗开敞,人们坐在蒲团上聊天。但当《莫扎特小夜曲》的第一个音符跃入空气,一切都安静下来。人们凝神倾听,刚入场的观众也放轻了脚步,胡同里的街坊邻居低声维护着秩序。

 

在院子的施工过程中,周边居民好奇者有之,观望者有之,甚至猜疑者亦有之。但艺术的力量使大家聚在一起,开放、包容、自由的形式吸引着人们主动进入院子。如果类似的针灸方式可以持续发生,我想这对改善周边居民的生活品质、重塑片区文化氛围一定会有所助益。

 

 

Q您认为遇见什刹海九个院子这种方式对于中国的旧城保护和城市更新有何意义?

 

彭礼孝 九个院子是我们针对旧城更新做的一种尝试,但未必具有普适性。每一座旧城面临的问题都非常复杂,改造失败的案例太多,而成功的案例又各有良策、路径不一。我认为九个院子对那些具有保留价值、又希望较快速推进复兴进程的旧城,或许有一定的推广和借鉴意义。历史积淀存在,发展商不想脱离原有文化做全新的开发,城市针灸就是很好的方式,可以良性中和原有文化和当今时代特性。

 

 微信图片_20211217171859.jpg

通过针灸的方式进行的试验,一旦打通经脉,带来的可能就是复活效应。每一位成熟的建筑师在介入旧城时,都不会在里面大展拳脚或进行非常自我的表达,反而会持有一种非常谨慎的态度。九个院子的实现方式是邀请建筑师与品牌合作,针对老院子,在什刹海整个区域进行联动式的院落更新。建筑师针对这一事件,会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进行深入思考 :空间只是人进行活动的载体,引进的人群、营造的物理空间所具有的包容性与其中发生的事件,才能成为这个区域发展的源动力。当既有设想常态化之后就会自然地发挥针灸的作用,我认为这是九个院子的精华。

 

 

结语:

 

什刹海,这片昔日沉寂的文化瑰宝,在一条条蜿蜒的胡同里,每块砖、每片瓦都承载着历史的语段。如今,悄然萌生的新思想正在引领新的居住和生活方式,续写着未来的历史。CBC建筑中心借助设计的力量,使城市更新在这里自然地发生,历史保护与设计创新交融共生,亦让什刹海成为一个承载过去与未来的空间画布,带着记忆与想象,创造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