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践行“红墙意识” 绘就幸福西城画卷


发布时间:2021-12-09

过去五年,西城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大力践行“红墙意识”,通过率先探索减量背景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深化“吹哨报到、接诉即办”改革、开展“红墙先锋在社区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落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持续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推出便利生活与服务提升计划等一系列行动,全区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逐日增强。


01

完善“高精尖”经济结构

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动批”曾经是北方最大的服装集散批发市场之一。如今,原众合、白马批发市场的部分楼体成了宽敞的公共生活广场,档口杂乱林立的批发楼变身成智慧化办公楼宇。作为全市疏解标志性项目之一,“动批”转型为国家级“金科新区”核心区,已成为全市“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典范。

微信图片_20211209152125.jpg

2018年5月,“金科新区”由北京市政府授牌。2019年1月,经国务院批复,“金科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是国内首个以金融科技为产业主题的国家级示范区。今年以来,“金科新区”引进重点金融科技机构22家,注册资本超过70亿元,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增长势头。今年举办的首届“全球金融科技峰会”提出,“金科新区”未来将成为全球金融科技领军企业集聚地、全球技术研发和应用场景新高地、全球金融科技监管体系和制度标准策源地、全球顶尖创新人才首选地。截至目前,“金科新区”累计引进重点金融科技企业、专业服务机构等147家,注册资本金超千亿元。



今年11月15日,备受瞩目的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市,西城区服务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建设有了新的里程碑。北京金融法院成立并“安家”红莲南路,为国家金融战略实施、加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建设、促进首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司法服务和有力司法保障。


2020金融街论坛年会升格为国家级、国际性专业论坛。今年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书面致辞中指出,金融街论坛已成为中国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发声平台、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平台、国家级金融政策宣传权威发布平台和国际间金融交流合作平台。目前,金融街集聚各类金融机构1900余家,总部企业175家,有19家位列《财富》世界500强,成为集决策监管、资产管理、支付结算、信息交流、标准制定、国际合作为一体的国家金融管理中心。


“精准,暖心。”说起西城区对企业的服务,作为入驻“金科新区”核心区的第一批企业,奇安信集团副总裁陈华平说,“在这里享受到的服务是‘全过程、全方位、全链条、全周期’的,坚定了企业扎根金科新区干事创业的决心和信心。”


聚焦服务好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建设,围绕企业办事过程中的痛点、难点,西城区发挥政策叠加效应,下大力气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除忧解难,推出了“金服十条”“金科十条”“金开十条”“科创十条”等系列政策。同时,深入推动“放管服”改革,为各类市场主体破堵点、解难题,第五家全国性资产管理公司(AMC)中国银河资产、亚洲金融合作协会、摩根大通、高盛集团中国区总部等落户金融街,一系列金融领域重大项目也相继落地。


西城区积极对冲疫情影响,顶住经济下行压力,率先出台稳经济增活力促发展系列措施,实施城市新装备新技术应用赋能计划,推出西城提振消费行动,创新打造“西城消费”平台,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保持了经济平稳健康运行,为全市作出了突出贡献。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大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全市领先,在率先减量提质中保持高水平发展的同时,奏响了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最强音。


02

践行“红墙意识”

深化基层治理


当好红墙卫士,守好百姓日子。近年来,西城区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中不断探索前行,在今年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中,西城区通过深化党建引领“吹哨报到”“接诉即办”“未诉先办”改革,加强“条块联动”破解难题,在开展“红墙先锋在社区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以结对共建为载体,健全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协同工作机制,各级党员干部下沉社区,走到基层去、走到群众中去,到百姓身边解决急难愁盼难题。


西城区信访办积极协调,联合多部门接力解决平原里南社区饮用水问题;人力社保局协调园林局,解决西海湿地公园夏天摇蚊滋扰问题;生态环境局为椿树馆社区安装安全性高、环保性强的智能充电柜……“红墙先锋在社区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以来,西城区近500个在职机关党支部、教育单位、医疗机构和区属企业与263个社区党组织进行全覆盖结对共建,全区各级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践行庄重承诺,将“红墙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步一个脚印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着力破解社区治理难题,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无论是在社区、胡同,还是在大街小巷,从疫苗接种点到核酸检测现场,从防疫宣传到点位值守,从疫情排查到环境消杀,都能见到西城区各级党员干部身影,他们无惧严寒酷暑,用真挚情怀筑起人民群众的防护线。


03

探索精细化治理

扮靓城市颜值


便道上的停车桩“卸”去了长期占据便道的私家车,形成慢行优先的“静稳街区”,随着西安门大街改造提升工程全部完成,什刹海多元文化将在局部空间更加充分地展现,成为开放的城市建筑博物馆。

微信图片_20211209152016.jpg

作为城市精细化治理的资深“探索者”,近年来,西城区全力抓好新总规和核心区控规落地实施,聚焦“四个中心”功能定位,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背街小巷整治、街区整理等系列行动,通过对违建拆除、建筑立面提升、公共空间整治、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建设、夜景照明、交通停车综合治理,恢复老城特有的古都韵味和历史文化,实现优美的环境和舒适的空间,创建“静稳街区”


为贯彻落实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西城区率先启动了全市落实核心区控规第一个降层的项目,北海医院和东天意市场经过降层改造及风貌修复后,恢复了地安门外大街历史风貌的完整性。鼓楼西大街、杨梅竹斜街成为网红打卡地,提升后的平安大街西城段让居民眼前有景,行车有荫,让街道空间真正变成居民的“城市客厅”。


微信图片_20211209151635.jpg

核心区内唯一的城市湿地公园——什刹海西海湿地公园打造的6000米临水步道,成为了附近居民抬脚就到的城市氧吧;核心区内面积最大的城市森林——广阳谷城市森林为居民提供了真正亲近森林、感受自然野趣的场所;去年西城区发布了道路林荫三年行动计划,莲花河滨水步道成为西城区慢行林荫路的样本。如今,西城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已达97.61%。通过将区内的公园、绿地、文物古迹、滨水绿廊、博物馆、休闲设施和特色驿站串联起来,营造设施齐备、管理完善的公共休闲生态空间,老百姓“开窗见绿、出门进园”的愿景在西城逐步实现,西城以“绣花”功夫绘就了“和谐宜居之都”的秀美画卷。


04

传承保护古都文化

留住老城韵味


作为北京营城建都的肇始之地,西城区历史传承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全区现有不可移动文物37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9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88处,一般文物179处。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在西城区沉淀融合,形成了城市之魂。


近年来,西城区积极落实“老城不能再拆了”的要求,在全市率先启动了文物建筑集中腾退工作,顺利完成33处直管公房类文物腾退,开展文物建筑修缮工程23项,使一批尘封已久、长期被不合理使用的文物建筑解放出来,有效根除文物安全隐患。


左手抓腾退,右手抓利用。西城区转变文物保护思路,在全市首创文物活化利用新模式,今年,西城区接连发布了首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项目招标公布及第二批文物活化利用计划,已经开放的林白水故居成为椿树书院、沈家本故居成为中国法治名人博物馆,梨园工会用于建设京剧艺术交流传播及孵化中心,聚顺和栈南货老店将开设糖果主题体验空间,让文物建筑真正“活”起来,实现了从“闭门保文物”到“开门用文物”的转变。


福州新馆、沈家本故居、京报馆旧址入选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京韵剧源”“白塔夜话”成为西城区着力打造的独一无二的文化品牌,文华胡同通过整理临街建筑外立面、增设公共文体设施、布置文化景观等打造出一条兼顾红色文化、古都文化和京味文化的示范胡同,今年,西城区通过发布“初心之旅”红色地图,将红色点位连点成线、串珠成链,推出五条红色体验线路,在连续六届获得“全国文明城区”荣誉称号、“全国双拥模范城区十连冠”的同时,西城区以敢为人先的精神谱写了西城文化乐章。


01

 聚焦“七有”“五性”

让百姓生活更幸福


德胜街道马甸百姓生活微中心刚开始试运营,就吸引了许多居民前来购物。“买菜难、买菜贵、买菜远”曾经困扰了新风北街附近居民许久,经过前期民意立项、民需调查,居民急需一处便民服务菜店。在经过2个月的升级改造后,一处需要业态调整的商铺成为了今天的马甸百姓生活微中心。


马甸百姓生活微中心仅是西城区“民生工作民意立项”机制落地的例子之一。近年来,西城区围绕民生“七有”“五性”,落实“民生工作民意立项”机制,开展了一批惠民工程,把温暖送到居民最需要的地方。西城区坚持将民意立项作为开展民生工作的基本方式,让老百姓的事老百姓说了算,形成了民生项目分类推进工作模式,精准对接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加大基层治理力度,营造出更好的城市居住环境、更便利的生活服务,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


走出家门五分钟就能到达便民服务网点,十五分钟内可达社区综合性购物中心,这已成为西城区百姓生活新节奏。为方便周边老年居民阅读、下棋、以笔会友,开展主题活动,升级改造后的金融街百姓生活服务中心全新亮相,在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时,又有效利用了腾退空间,便利的购物体验、多彩的文化空间既填满了大家的菜篮子,又温暖了周边居民的心。


目前,西城区已累计建成便民商业服务综合体55个,以居民和家庭服务业、餐饮业、零售业为主的八类基本生活性服务业网点已多达4257个,完成每2万居民配置一个百姓服务中心的目标,居民消费品质和生活便利性水平不断提升,基本便民商业服务功能社区覆盖率100%生活“便利性”全市领先。


近年来,西城区围绕老旧小区、危旧楼房、平房院落、棚户区更新改造持续发力。2019年,西城区率先在菜市口西片区开始了一系列老城有机更新探索项目,随着腾退院、共生院等试点相继成功实施,核心区平房院落的居民生活品质得到大幅提升。作为二环内的重点民生项目,光源里棚改、菜园街及枣林南里棚改、百万庄北里居民住房改善项目取得重要进展。


在医疗教育领域,西城区同样注重“全民普惠”。通过大力推进教育集团建设,不断拓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途径,推行学区制,改革招生入学办法,优质教育资源配置更趋均衡合理,西城区教育高原“更高了”。通过持续深化医改工作,现如今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上级区属医院及公共卫生机构,实现管理、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三个一体化”紧密联系,促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同时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目前,全区共有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了363支家庭医生服务团队,2020年全区人均预期寿命提升至84.26岁,荣获了“国家健康促进区”荣誉称号。


过去五年,是西城区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根植于心、实践于行,推动群众生活实现显著改善的五年,未来,西城区将继续坚持民生优先,优化供给、补齐短板,高位推动民生实事办理,破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红墙意识”为引领,托起西城区居民的幸福生活,同时高标准推动核心区控规落地实施,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抓手,纵深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大力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努力建设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人居环境一流的首都功能核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