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线的故事 | “银锭观山”再现老北京历史文化记忆


发布时间:2021-10-15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写到: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而今年北京什刹海的秋

还多了几分惊喜


图片


“银锭观山”再现

老北京历史文化记忆再次被唤醒


重塑空间秩序 唤醒城市记忆

图片


在什刹海前海与后海的交汇处,有一座汉白玉石桥横跨南北。明代初年,这里是一座木桥,像一个倒扣着的银元宝,得名“银锭桥”。后来木桥被改建为单孔石拱桥,但“银锭桥”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图片


每当红日衔山、晚霞洗彩时分,站在桥上向西远眺,水面愈发宽阔,远处西山群峰层峦叠嶂,近观水面波光粼粼、翠柳扶风。清朝诗人宋荦有“银锭桥横夕照间”之咏,此景便是“银锭观山”,是清朝时期民间评选出的“燕京小八景”之一,更是老城内唯一展现山水城相融的景观视廊。


图片


数百年光阴流转。城市快速发展带来了现代化的便捷,也掩盖了部分曾在慢节奏生活中存在的美景。一些高层建筑陆续出现在以平房四合院为主的历史文化街区,而地上11层、建筑最高点约52米,位于西海南侧的积水潭医院新北楼就是其中之一:1984年起,这座高层建筑向天际线“冒头”,位置却正处在“银锭观山”的景观视廊内,把连绵起伏的西山山脊线硬生生“截”成了两段,对什刹海周边平缓开阔的城市天际线造成了破坏。自此,银锭桥在,西山也在,只是站在银锭桥无法望全西山了。


图片


直面历史遗留问题,首都城市规划部门决心再现“银锭观山”历史景观。《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提出,应“保护重要景观视廊和街道对景”“恢复银锭观山景观视廊”。《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8年-2035年)》也将“银锭观山”列为核心区36条战略视廊之一,并为其进一步划定管控范围、明确管控要求。


图片


拆楼让景。在对积水潭医院新北楼采取了小心翼翼的拆除措施后,“银锭观山”美景再现,吸引着北京的老居民,外地的游客,甚至海外的华人纷纷来到什刹海银锭桥观赏美景。


图片
图片



看见山 望见水 记住乡愁

图片



“银锭观山”景观的再现,对于游客来说是欣赏,对于附近的老居民来说是重现,对于海外华人来说则是一种记记,一段乡愁。


图片


北京的初秋,天高水阔、静谧安宁。在什刹海景区,蓝天白云下,一湾碧波与古老的银锭桥相呼应,远处的群山清晰可见,构成一幅“银锭观山”的宁静画卷。黄昏时分,在京城什刹海从银锭桥西望,碧波倒映着绿柳、霞光,归航的作业扁舟点缀其间,远处的群山依稀掩映,构成一幅诗情画意的生活画卷。


图片


80多岁的屈老爷子从小生活在银锭桥畔,在他看来,这是儿时的记忆,是朴素宁静生活的重现。“打小儿外出时就经常从银锭桥走过,不轻易间就能看见西山,那时‘观山景’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烟雨蒙蒙时,看到灰色的西山;雨过天晴时,看到云蒸霞蔚的西山;雪花飘飘时,看到白雪皑皑的西山;秋高气爽时,看到水墨画般的西山。”


图片


张晓是一位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姑娘,见惯了天高水阔、水草丰美,却较少见到山的她,对“银锭观山”景观颇为好奇,“站在这座桥上,能望见很远处的山,眼前的视野没有障碍,心神向往啊。”她说,“昨天去了香山,今天来到什刹海,听说站在银锭上能看到包括香山在内的西山,没想到真的能看见,好漂亮。”


图片


张先生是一名美籍华人,去年夏天受聘来中国教书,“很多年前,我爷爷曾经在什刹海的原辅仁大学读书,后来去了台湾,又从台湾定居美国。从小我就听爷爷给我讲什刹海边的故事,他在什刹海认识的奶奶,在银锭桥上向奶奶求婚,有西山见证。所以来到北京,我最想看到的就是‘银锭观山’的景观。十年前爷爷驾鹤西去找奶奶了,今天我在这里,代替爷爷奶奶怀念那段美好的岁月。”


图片


图片
图片


看见山,望见水,记住乡愁

银锭桥畔的故事

还在继续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来源:北京西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