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规划师助力什刹海保护复兴
“新”遇见什刹海

发布时间:2020-09-05
   什刹海街区即什刹海街道行政区划范围,用地面积5.8平方公里,这里历史悠久,自然景观丰富,古建众多,是老北京风貌和人文意蕴最浓厚的地区,同时也是人口密集的旧城居住区,集文、商、旅、居于一体,融合了老北京生活缩影,凝聚了京味文化精髓。
      同所有历史街区一样,什刹海街区也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问题。这里人口密度高,市政设施少,交通拥堵等众多问题影响到什刹海街区的品质,制约和限制了街区的进一步发展。伴随着我区街区更新计划的实施,市规自委西城分局组织推进、街道聘任的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为主的责任规划师团队长年驻扎什刹海地区,助力什刹海保护复兴,让人们重“新”遇见什刹海。
 
烟袋斜街上“生活的延续性”
 
      烟袋斜街的小店铺以家庭为单位挨家挨户地排列着,很多家几辈人都繁衍生息在这里,店铺便是他们生活的根。
      利通商行是烟袋斜街上的一家老店,店主杨金平就出生在烟袋斜街,是地道的老住户,他很喜欢为进店的客人介绍这条街和自家的店。解放前,杨金平的祖父和父亲开的是米面店,解放后小店关张,原来的店铺成为住宅。上世纪80年代以后,利通商店的大门又一次打开,杨金平改做古董生意。从祖父的米面店到如今的古董店,利通商店正如其名,生意一直不错。
      在杨金平的记忆中,小时候的烟袋斜街是黄土路,隔两年一到开春就有工人开着胶皮轱辘的汽车压一遍,一到刮风天就要泼水净土。上世纪60年代,烟袋斜街铺上柏油马路。2008年,烟袋斜街又改成了石板路。
      “如果没有了原住民,历史街区也就没有了灵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边春兰说,“作为什刹海的责任规划师,清华几代教授在这个片区驻扎了十几年,我们关注这个片区,我们也感受着这个片区居民的需求。”
      据了解,边兰春2001年主持过烟袋斜街保护规划,政府通过宣布“不拆了”,仅仅投入少量的资金用于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就激活了当地居民自我修缮的积极性。“你们今天看到的利通商行就是店主自我修缮的房子。”边春兰自豪地说。
      2010年,烟袋斜街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证明历史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生活的延续性都得到了良好的传承。
 
西海湿地边的感动
 
      西海与后海、前海并称为什刹海,是700多年前就已经存在的古老水域。相比于热闹繁华的前海、后海,西海一带因为商家少、游人少,景色更为清幽。打小就生活在鸦儿胡同的马阿姨说,由于游客太多,以前附近的居民晚上遛弯不太喜欢去前海和后海,但是西海有3处堵点,无法环湖一周行走,再加上湖岸周边没有整修,也不适合老人遛弯。
      边春兰介绍,通过大量的调研发现,周边常住居民反映缺少一个漂亮安静的休闲公共空间,于是,经过前期考察走访,责任规划师团队选定了西海这片区域。在建设中,结合休闲空间和环湖步道建设,将“运河文化、诗文荟萃、湿地文化”三方面文化内容融入其中,围绕汇通祠郭守敬纪念馆的展陈内容进行呼应和外延,将原有什刹海入水闸口进行恢复性展示,并将历代描述什刹海湿地的诗文及老舍先生笔下的积水潭予以表现;打通环湖步道,疏通3处堵点,拆除违章建筑,新建敞轩及绿水亭,增设两座浮桥,同时新建7处总计1000平方米的环湖观景栈道;结合改造恢复本地区丰富的物种多样性,营造约2万平方米的水生种植区,新增500平方米野鸭岛和2个约800平方米的生态浮岛区,恢复湿地生态;对3.5公顷环湖绿地补种树木,丰富景观,提升品质。
      “当看到西海湿地公园中,老爷爷、老奶奶拄着拐漫步在朝阳与晚霞下,听到他们满意的赞美时,对于什刹海的责任规划师是一种感动,一种鞭策。”边春兰表示。
      据了解,2019年以来,边兰春领衔的什刹海责任规划师团队参与了什刹海街区的控规编制工作,完成什刹海街区整理规划,梳理什刹海街区重点项目,提出近期实施项目库建议,为政府工作计划提供决策咨询;参与20个街道实施类项目规划设计的现场实施指导,提升规划实施效果;深入22个社区进行调研走访,根据社区基层工作的特点与需求提供专业建议,切实助力基层规划实施工作。什刹海责任规划师团队的工作受到了街道、社区和辖区群众的欢迎,对什刹海地区的规划统筹、建设实施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
      市规自委西城分局规划编制与城市设计科副科长郭冰表示,希望在什刹海片区的更新推进中,能够借助什刹海责任规划师团队专业知识的力量,在改造更新中同时兼顾当地居民生活需求及老城历史文化遗存保护。
 
 
北京西城报 记者石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