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名年轻版“西城大妈”什刹海景区上岗



发布时间:2018-11-28


荷花市场门口大牌楼下有一座志愿岗亭,但和其他岗亭不一样的是,除了中文的问路指示牌,该岗亭还贴着一个手写的英文指示牌,字迹优美且表达流畅,指示牌中,既有像恭王府、北海公园这些著名景点的路线描述,还介绍了北京特色美食的所在地。

这个指路牌出自北京三十一中高三学生牛子辰之手。作为“爱在什刹海”的学生志愿者,如今还有420名和他一样的中学生志愿者,被誉为“年轻版西城大妈”活跃在志愿岗位上,利用英语特长为外国游客指路,他们的累计服务时长已达3752个小时。

小小英文指路牌饱含用功

牛子辰在什刹海进行志愿服务时,发现这儿的外国游客颇多,上了岁数的大爷大妈们往往不能顺畅地为他们指路,他就决定写个英文指路牌挂在窗口上。说干就干,他量了窗口大小,找了一张相应尺寸的纸,搜集了平时外国游客咨询较多的问题,准备将答案展现在纸上。

可下笔的一瞬间,牛子辰有些犹豫了,虽然平时英语课也讲语法,但如何让这些英文表达更地道呢?他开始查阅字典、一趟趟咨询老师,最终形成了现有的版本。其中,他特别注意了地名的使用,“恭王府”用了意译,“北海公园”就用了音译,“我比对了地铁中的站名‘北海北’站,就是用的音译”牛子辰说,这样写便于外国游客尽快找到想要去的地方。

不仅如此,荷花市场岗亭的志愿者负责人刘小霞告诉记者,英文指路内容会因为景点的开放情况定期更换。在张贴前,著名“西城洋大妈”高天瑞还会先校对一遍,以确定最终的版本,保证英文表达的“原汁原味。

小语种指路也难不倒

“恭王府怎么走?”、“北海公园怎么走?”、“附近哪有厕所?”,什刹海区域旅游景点众多,是一个中外游客云集的地方,游客询问的事情也是五花八门,但志愿者们遇到最多的问题还是问路。记者采访时,恰巧遇到几名巴西游客,正在值班的北京十三中学生纪劭琪用流利的英语为游客指了路,临走前,外国游客为她竖起了大拇指。纪劭琪告诉记者,她初中毕业于西城外国语学校,还学习了第二门外语——法语,在前两天的志愿服务中,就接待了一名法国游客。“实在不懂的,还有翻译软件嘛。”纪劭琪说,办法总比问题多,遇到小语种国家又不会说英语的游客,她就把手机拿出来,让他们对着翻译软件提问,问题迎刃而解。

自从当了志愿者,我眼里有活儿了”,北京四中高中学生金煜琳告诉记者,遇到低头看手机不看路的小伙子,她会热心地上前提醒一下;遇到找不到路的大爷大妈,她会主动走过去问他们想去哪;看到有人乱扔垃圾,她必须得“管一管”。

事实上,这些中学生志愿者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改变。这群“00后”志愿者,充满激情、善于思考、不拘一格、认真负责,为志愿服务工作贡献了青春力量。

 

 

 

来源| 北京西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