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河与什刹海文化发展的脉络
什刹海形成于古永定河下游故道,原是一片天然河湖湿地。金代称白莲潭,元时称积水潭,明朝以后始唤什刹海。
永定河源自黄土高原。大约从三万年前开始,这条大河夹带着泥沙奔腾而下,涌出北京西山后,进入旷野,流速放缓。年复一年, 水中砾石、泥沙逐渐沉积下来,形成扇状的冲积平原。今日的什刹海,与南面北海、中海、南海原为一个水体,是古永定河一段水道上的宽阔水域。
北京地区水草丰美,是上古人类栖息居留的理想之地。1996 年的一个冬日,在北京王府井东方广场施工工地,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处古人类遗址。灰坑中出土了石砧、石锤、骨铲、烧骨和众多动物骨骼化石等,表明在距今两万年前后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已走出山区,来到这里的河畔,打造工具、狩猎、居住、用火,在此生生不息。而这里位于什刹海东南不远处。
古永定河在北京平原地带不断的冲刷、改道,又涌流了一万七千多年后,东进的大河在今什刹海东北处转为向南,拐了一个近乎直角的大弯。这个大河湾成为一个天然屏障。湾内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成为建村筑城的风水宝地。公元前1045 年周武王封帝尧后裔于蓟, 于是这里诞生了蓟城,被史学界普遍认为是北京建城之始。
春秋中期,蓟为燕国都城。至战国末期,秦始皇兼并了六国, 燕国降,其都城成为广阳郡。其后一千多年间,隋朝改幽州为涿郡, 修通杭州到涿郡的南北大运河,第一次将北京与全国联系在一起。唐代又改称幽州的北京这块地界,一直是北方的重镇。三国时期, 此地成为曹魏河北道幽州大都督府的府城,在西侧(今石景山附近)?开凿车厢渠,引永定河水灌溉古蓟城周围一带农田,这也使什刹海周边河湖水量充盈,水位提升。唐末,这里设置了玉河县,开凿修建了玉河,将玉泉山水引来,永定河故道形成“三海大河”,积水面积明显增加,形成大片湖泊。到了辽代,这片水域已相当大。进入金代,位于金中都城东北处的这大片水域称作白莲潭,可能因为水域内广种莲藕而得名。
辽代时,南京城位于今北京城的西南角处。辽代帝王看到东北部有连成一片的宽阔水泊,自然条件优越,便把今北海公园南侧团城处辟为游乐之所,建造离宫,称为瑶屿。在白塔山的旧址上,相传还曾建有摄政的承天皇太后萧绰的华丽宫殿和梳妆台。在南侧今中、南海地带,原有小山和水池,辽代加以挖掘开拓,引水灌入, 使此处变得风光绮丽。金灭辽后,金朝增扩辽南京城,建造成了金中都城。皇帝又看中北海一带,在此开浚湖泊,积土成山,取名琼华岛。在今北海公园东部和景山公园西部建造了大宁宫(后更名万宁宫)。宫殿巍峨壮观,殿下碧波荡漾。金代世宗、章宗二帝经常游幸驻跸于此。
进入13 世纪,北方的蒙古族迅速变得强大,建立了地跨大漠南北的大蒙古国。1215 年,蒙古军攻陷了金中都。1271 年,蒙古族首领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入主中原,改国号元。忽必烈任命名士刘秉忠建造都城。刘秉忠考察后发现,城东北的白莲潭一带地势敞阔, 水源丰富,是理想的建都之处。他上奏获准,遂开始了新都城—— 大都城的规划建设。水是生命之源,历来是古代建都择址的首要自然条件。刘秉忠看中白莲潭的一泓旺水,完全是顺理成章的事。
元代白莲潭改称积水潭,也叫海子。开阔的湖面远大于后来的什刹海。元时建起的大都城将积水潭围在城内,除提供灌溉用水、供皇宫所用、满足市民游乐、休憩及洗涤需要,还是连通运河,停泊江南漕船的重要水域,城市水利效应显著。
早在辽、金时,南京城、中都城里数十万人的吃用粮就靠漕船外运。元建成大都城后,原用于行船的金口河已因泥沙淤积,难以再通漕运。中统三年(1262 年)郭守敬建议引玉泉水通漕运,忽必烈批准并且派人疏通运河。到至元十六年(1279 年),由于玉泉水大部分引入金水河,将这条河道改造为坝河,从积水潭可以到达通州,只是漕运能力较弱,不能满足大都的物资需要。十年后山东运河修通,漕船自大运河北行,也只抵达通州,由通州至大都的大部分运粮,全靠陆路由驴畜车运,耗银费时仍不敷所用。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就都城的粮荒难题,问计于以“习水利”著称的郭守敬。
郭守敬曰:“别引北山白浮泉水,西折而南,经瓮山泊,自西水门入城,环汇于积水潭。复东折而南,出南水门,合入旧运粮河。每十里置一闸,比至通州,凡为闸七。距闸里许,上重置斗门,互为提阏,以过舟止水。”忽必烈闻听,大喜过望,口谕“当速行之”。历经两年,由郭守敬设计监造的大都漕运工程完工。再看积水潭,水天一色,“汪洋如海”。忽必烈亲赴积水潭巡视,见“舳舻蔽水”,大悦,将工程赐名通惠河。
通惠河开通后,积水潭成了大运河的终点码头。出入潭内的千万漕船,所载官兵、船夫们吃喝、住店、购物花用,使积水潭北侧齐政楼(今鼓楼位置)附近车水马龙,成为大都城最为热闹繁华之地,培植了积水潭沿岸的商业文化。元代黄仲文所作《大都赋》云:“华区锦市,聚万国之珍异;歌棚舞榭,迭九州之秾芬。”《析津志辑佚》有载:“(齐政)楼之左右俱有果木、饼面、柴炭、器用之属”。当时的钟鼓楼(今旧鼓楼大街)周围,分布着绸缎市、皮帽市、靴市、珠宝市、铁器市、鹅鸭市、米市、面市等。这里的前朝后市,不但是都市生活的必需品市场,还是都市中心的国际贸易市场,来自高丽、日本、印度以及非洲东部及阿拉伯半岛等国与地区的商人也在此地出没,从而增进了国际上的经济文化 交流。
聚拢于此的商业文化并非一枝独秀。积水潭烟波浩瀚,水景壮观,还形成了旅游文化;大批僧道争入这块风水宝地,寺庙增多, 又发展了宗教文化;官民在湖畔修建居所,从而推动了住宅文化;“率多歌台酒馆”,散曲、杂剧演出繁多,便这里又萌发了戏曲文化。通惠河的修通,积水潭的兴盛,给元大都城带来了繁荣,从经济上、政治上和文化上巩固了大都城的首都地位。
入明以后,通惠河上游水量减少,河道淤塞,又将运河围到皇城内,漕船不再驰入积水潭,汪洋一片的积水潭逐渐缩变为细流相连的西海、后海、前海三大片水面。水面虽不很大了,但在多风沙、干燥的北京,有水则秀,什刹海很快成了京城内著名的风景区。官员、文人墨客到此雅集,吟诗成风。国公府邸与官绅园林多有兴建。生态文化、缙绅文化、诗词文化、园林文化等诸多文化的发展都进入了鼎盛时期。
到了清代和民国时期,什刹海的水域面积虽又有缩小,但京城这片水景绿地仍大受青睐,成为清政府广建王府之地。王府文化和名人结社文化都兴盛一时。清代中叶后,什刹海地区的庙会文化、餐饮文化、民俗文化等也都红火起来。民国时期,什刹海的民俗文化特色更为显著,各类传统文化的气息也更加浓郁。
自古以来,是永定河的奔流不息,河道南摆,营造出了什刹海的水域湿地。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八百多年的建都史,都以此发端。以后元大都的建造,通惠河的开通,一代代在什刹海生发、积淀下各种文化内涵。正是源于永定河的滋养与孕育,才有了今日什刹海文化的博大精深。
来自《什刹海文化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