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京城的夏日避暑


发布时间:2018-07-05

 

  夏至过后,北京城迎来入伏的高温。清末民国时期,老北京城的夏日的气温就已经能达到30余摄氏度。在当时,很多无法出城避暑的京城百姓也想出了不少法子来消暑度夏。
天棚鱼缸石榴树 先生肥狗胖丫头
  老北京城中的居民,曾有不少是家住在平房四合院中。夏天来到时,谁若是能够在院中搭上一个凉棚,在阴凉中度夏的日子便会好过不少。
  据什刹海地区学者屈祖明回忆,早年间北京城有很多经营棚席的棚铺。每年四五月份时,就开始接到为京城里的大宅门、四合院搭天棚的买卖。棚铺中一般都雇有专门搭天棚的棚匠。这些人爬高登梯攀杆敏捷利落,搭棚的技术十分熟练。老北京人口语管干这行的叫“猴爬杆的”。

  一般的四合院,仅用一天的工夫就可搭起一座高过屋顶房檐、遮满院落的席棚。天棚口上搭有可拉开关闭的卷席,早晚可拉开通气纳风,午间太阳曝晒或雨天,用绳子一拉关闭上,非常方便。在凉棚下休息度夏可以说是当时不少京城百姓的一种享受了。在凉棚下饮茶、下棋、小睡都曾是京城百姓常见的消暑方式。“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说的便是如此惬意的暑期京城百姓生活。
  但如此惬意的避暑方式也并非十全十美。一来搭天棚花费很高而且棚子非常显眼,一些人家害怕招贼不敢露富。另一方面,席棚本身也是易燃物,夏天高搭席棚极易引发火灾。1950年西安门地区发生火灾,起火原因据说就是因为当地一小贩在人家搭的席棚下炸油饼引燃了席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