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属于“海子”的老舍
如果用一位作家代表一座城市,北京这座城的代言人,非老舍莫属。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死在北京,写了一辈子北京。老舍和北京分不开,可以说没有北京,就没有老舍。而北京的什刹海或许就是老舍文学灵感的不竭源泉。
位于现今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南大街的东侧有一条“大杨家胡同”。再往里走,细看房门上的门牌号,才知道到了“小杨家胡同”。
就在这个极不起眼的小胡同的8号院(原为5号院)里,却诞生了中国近代的文学大师——老舍先生,他住在院内三间北房中最东侧的一间。
老舍在狭窄而破旧的小杨家胡同中渡过了从出生起的14个年头。他童年时代经常游玩的地方就是胡同周边,如护国寺、什刹海、积水潭等,这些地方日后也经常出现在老舍的作品中,一同构成了老舍心底的北京画卷。
1924年,老舍从故乡北平走出,赴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的中文讲师。正是从那时起,他开始写起了北京,写起了什刹海的种种回忆。
他在伦敦创作的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中有这样一段抒情的文字:“到了德胜桥,西边一湾绿水,缓缓地从净业湖向东流来,两岸青石上几个赤足的小孩子,低着头,持着长细的竹竿钓那水里的小麦穗鱼。桥东一片荷塘,岸际围着青青的芦苇。几只白鹭,静静地立在绿荷丛中。北岸上一片绿瓦高阁……一阵阵的南风,吹着岸上的垂柳,池中的绿盖,摇成一片无可分析的绿波,香柔柔地震荡着诗意……”
长篇名著《四世同堂》对北平夏天的描写中也提到了什刹海:“通俗”一点的,什刹海畔借着柳树支起的凉棚内,也可以爽适的吃半天茶,咂几块酸梅糕,或呷一碗八宝荷叶粥。愿意洒脱一点的,可以拿上钓竿,到积水滩或高亮桥的西边,在河边的古柳下,作半日的垂钓。
散文《想北平》更是令人百读不厌,他爱北京、爱什刹海的情怀质朴、深沉:“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什刹海宽阔平静的湖面,微风拂动,波光粼粼,岸边桑林枝叶繁茂,树影婆娑。正是这样的美景滋养了老舍的文学想象,让他创作出了一部部文学著作。
太平湖,这个位于什刹海西北部,离小杨家胡同不远,离老舍母亲旧居更近的平静湖泊(现已填埋),却在1966年8月24日这天,成为了一代文学大师最后的魂归之处。
在那场浩劫中,老舍成为了被批判的对象。决定离世的那天,老舍在太平湖的湖边呆坐了一整天。当天深夜,他毅然以投湖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以文人的方式维护着自己的人格尊严。
从小杨家胡同,到太平湖,什刹海地区伴随老舍走过了67年的人生。他在这里出生,在这里读书,在这里当劝学员,从这里出发去面对八方风雨,回到这里给母亲购置了房产,曾经发愿在这里面对着湖水快乐地坐一天,也真的在生命的最后一天面对着这里的湖水沉默地坐了一整天。或许冥冥中,什刹海的这片水域就是先生的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