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旦之首梅兰芳的什刹海足迹
老北京城市中心的什刹海,自元代以来便是京味艺术文化的中心地带。不少曲艺界的名家与票友在此居住,这些曲艺名人故居中极具代表的,当属位于护国寺街上的北京梅兰芳纪念馆了。
北京梅兰芳纪念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占地700余平方米。1951年,梅兰芳一家搬入此处,上世纪80年代,这里被设为梅兰芳纪念馆。馆内珍藏有大量梅兰芳生前物品及京剧老艺人的戏单、戏服等。
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的大名,可谓是家喻户晓。1894年出生的梅兰芳,正赶上清末民国京剧艺术空前繁荣发展的时期。梅兰芳的祖父是晚清名伶“同光十三绝”之一的梅巧玲,俗话说“人不辞路,虎不辞山”从小长在梨园世家之中的梅兰芳注定要走上京剧表演艺术的道路。
梅兰芳从8岁开始学戏,虽然童年时的他并未表现处太高的天分,但是经过自己不断的努力苦练,10岁便在广和楼登台。平日里,梅兰芳除了苦练戏功外,最爱便是观摩同业的表演。梅兰芳曾回忆说:“我在艺术上的进步与深入,很得力于看戏。”当时正是梨园行业迎来大发展的时期,梨园的前辈名家还在舞台上活跃,梅兰芳在观摩谭鑫培、黄润甫、金秀山等名家表演的同时,不断从前辈的表演中学习技巧,终于在日后成为了一代名家。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并列为京剧四大名旦。
自上世纪20年代开始,梅兰芳便开始在世界各地参加了多场访问演出。在世界各地演出的过程中,他尝试着将外国艺术的精华融入到了京剧当中。在这段时间里,梅兰芳还开始了将京剧艺术搬上银幕的尝试,1920年5月,他与上海商务印书馆尝试合拍了戏曲电影《春香闹学》。积累了戏曲电影拍摄经验的梅兰芳又主演拍摄了《西施》、《黛玉葬花》、《木兰从军》等,1947年,梅兰芳主演了费穆执导的戏曲片《生死恨》,这是我国首部彩色电影,一上映便赢得了诸多好评。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了粉饰侵略,麻痹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日本侵略者威逼利诱沦陷区的中国曲艺名家登台表演,为他们歌功颂德。大批的爱国艺术家洞察到了日本侵略者的阴谋,纷纷以各种形式周旋对抗,梅兰芳先生便是这些爱国艺术家中极具代表的一位。
淞沪会战后,占领上海的日军派人邀请梅兰芳希望其在电台讲话安抚民心。察觉到日本人阴谋的梅兰芳立刻联系赴香港演出事宜,并于1938年携全家和剧团演职人员避居香港。在香港期间,梅兰芳曾多次演出《梁红玉》、《抗金兵》等反侵略题材剧目,激励人们坚持抗战。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梅兰芳索性蓄须罢演以逃避日本人滋扰,并于不久后返回上海隐居。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梅兰芳才再度复演。
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曾多次发起赈灾义演,为劳动人民们“送戏上门”,足迹遍布全国。梅兰芳一生培养教授了弟子学生百余名,为我国的戏剧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1961年,梅兰芳去世,郭沫若曾撰写散文诗,寄托对梅兰芳的哀思。
来自|什刹海文化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