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白米斜街张之洞故居,悟“政声人去后”


发布时间:2019-05-17

  作为“湖广人”,也就是现在的湖北湖南人,到北京应当去什刹海前海的白米斜街参观一下张之洞故居,尽管目前这里还不是一个受保护和对外开放的景点,但缅怀一下这位清末名臣的遗迹,回顾一下他在湖广18年推行“湖北新政”给湖广地区带来的维新和发展,会很有感触和启迪。

  白米斜街如同其名称是一个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的胡同,东口接地安门外大街,西口连地安门西大街、前海的南端,与北海公园北门相对。其名称来历,一说是胡同曾有一白米寺而得名,另一说法则认为,元代开通京杭大运河后从南方运送大米的船沿通惠河和玉河进城,多泊于积水潭(涵括今天的前海、后海和西海),因此这条街成为储存大米的粮仓,故得名。

     照墙对面北侧的大门,挂着门牌号:白米斜街11号。这是一个高大气派的敞亮大门,黑瓦白墙红门柱,进深有三四米长,刚刚刷过红漆和白灰,只是门侧的垃圾桶和门洞内的破纸箱、摩托车,还有右侧门脸房烤肉馆的装修垃圾,让拍摄照片难以取景。院门正面除了门牌号码外,没有悬挂任何保护或纪念性铭牌标识,只是在胡同两端入口的地名牌上都提及11号是张之洞故居。走进大门,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一个灰墙红门窗的小房子,挡住了曾经的里院照墙。往左走几步,再越过一个低矮的小红砖房,看到的才是当年的二道正门。这道门现在也漆成了大红色,饰有铜门饰,包铜门枕,四根蓝色的门簪,两边贴着红对联,还留有当年大户的风范。只是大门紧闭,看不清里面的景致,但左侧的两株大槐树彰显了院子的年轮。南侧的倒座房还较好保留了原来的格局,红门窗灰砖瓦,窗明几净的样子。左侧有一个月亮门,连接着左右院子。从左侧院往北的巷道走过去,有红砖房,也有白灰墙房,纵横交错,风格迥异。碰到一位居民说,院子与后海相通,因此,我们继续试探着往北边走,拐过窄窄的过道,下几步台阶,感觉似乎无路可通时,发现北边有一个关闭的红铁门,一拉没有上锁,推开门一看,已是什刹海前海的宽阔湖面了。

  站在前海边上,一览什刹海初春的景象,垂柳枝条开始泛绿,水面浮冰已完全融化,蓝天下湖中湖心岛和湖对面的树桠枝干、白色栏杆倒映在洁净的湖面上,远眺还看得见钟鼓楼的屋檐,的确这是什刹海绝妙的观湖角度。再回望白米斜街这一片建筑,看不出这里曾是一个清末重臣的四合院,只有东侧的一个二层小楼,还有一点古色古香的中式建筑感觉,据称这曾是张之洞旧居花园的观海楼,但现在也改成了一个茶馆。

  张之洞为官清正廉洁,《清史稿》记载:“张之洞任疆吏数十年,及卒,家不增一亩”。中纪委网站还介绍过他“诗书寄厚望,教诲启后人”的故事。1907年他进入京城担任军机大臣,由湖北善后总局拨银二万两,整修了这个大院,不知当年产权隶属谁,他死后,家人没有在此生活多久。据称,此院子后来住过著名学者冯友兰及闻一多、张岱年,胡同标牌介绍是石油部的家属院。

  白米斜街11号是张之洞生命最后两年的北京居所,其时他已达权力顶峰,但政治影响力已渐衰微。看他的大事年表,1863年参加科举考试,考取一甲探花赐进士后,就授职翰林院编修,此后虽赴四川、湖北地方任职学政等职位,但也有很多年份在京翰林院任职,查不到那个时期他在京的住所何在。想必当年他可能去过干面胡同,因为作为清流派的重要成员,干面胡同口的四合院曾经是当年清流派领袖、张之洞仕途重要保荐人李鸿藻的故居。从1881年任山西巡抚开始,张之洞才开始成为执掌地方的封疆大吏。任两广总督时,中法之战胜利让他赢得“天下之望”。而任职湖广总督及署理两江总督期间,则是他治理一方、实现其政治理想的黄金期。著名张之洞研究专家、武汉大学冯天瑜教授评价说:张之洞是一位与中国近代史共始终的重要人物。到了他生命的晚年,清政府也已经病入膏肓,这位主张“中体西用”,一生“图自强,御外侮;挽利权,存中学”的清末政治家,对于清王朝的体制癌症,已回天无力,在这里他也只是尽力履行一个挽大厦将倾的不可为的悲剧使命。继1908年光绪帝、慈禧太后先后死去,他与摄政王载沣政见又多有不合。19098,他身患重病,摄政王载沣来此看望,但其建议和苦心并不被重视,载沣走后他长叹“国运尽矣”,后溘然在此长逝。

  张之洞可以称得上是湖广地区最有政绩的地方官,他推行的“湖北新政”,有效促进了湖广地区的开放和发展。他在湖北18,办洋务发展经济,创办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汉阳枪炮厂、湖北织布局,兴修了京汉铁路、粤汉铁路;办教育,他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创办书院和新式学堂,包括现在武汉大学前身的自强学堂,现在华中农业大学前身的农务学堂,现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前身的公益学堂。去年去武汉科技大学参加一个活动,校领导致辞还提及张之洞当年创校的历史。他还积极推动湖广青年留学海外,延请外国教师来华教学;他重视训练新军,让知识分子加入军队,所以后来辛亥革命首义发生在湖北绝非偶然。

  美国学者罗威廉在《汉口:一个城市的商业和社会》一书中评价:把张之洞的到达看作地方史中工业化时期的开端。冯天瑜在其《张之洞评传》中评价:“张之洞督鄂18年间的新政实绩,为武汉地区的早期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切实的贡献。他所开创的具有现代性质的制造业、工商业和文化教育事业等,有些在20世纪乃至当今仍在发挥作用”,“经张之洞督鄂近二十年的惨淡经营,湖北由一个深居腹地、经济文化均处中等发达程度的省份,一跃而为晚清全国最重要的机器工业中心之一,某些门类(如钢铁工业、军火工业)在当时的东亚也占据领先地位;新式学堂的创办、留学生的派遣、洋操洋械新军的组训,也居全国各省前列。就清末洋务事业的综合发展水平而论,湖北驾乎天津而直追上海后尘”。

  作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张之洞为那个时期中国面对西方帝国主义扩张而带来的挑战,守疆维和,兴办实业,振兴新军,改革教育,虽然最终没能挽救清王朝的覆灭,没有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积弱,但在中华民族近代史上,他主导的清末后期的洋务运动,支持盛宣怀、张謇等实业家的创业,引进近现代西方先进科技、经济、军事思想和技术,在促进中国追赶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方面做出了贡献。“政声人去后”,尤其是通过对湖广地区的长期治理实践,使湖广地区成为思想开化、工业发展、教育文化发达的区域典范,武汉一度被誉为东方的芝加哥,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成功范例。 

      来自|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