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皇庄重的府邸文化


发布时间:2020-06-02

北京是多个封建王朝的都城所在地,在代表性文化中,首先是皇家文化,与之密切相关的就是王府文化。



北京在元代已有王府出现,但详情难考。明代分封诸王子镇守边关重镇,都城少有王府。清代在权衡了历代封藩制度的利弊后不再让封王外出就藩,而赐府于京城中。清初时北京的王府主要集中在东城。到了清王府建造兴隆的第七代,新建的六处王府已有五处建在西城,其中就包括建于什刹海的永瑆的成亲王府(后为醇亲王府)、永璘的老庆王府(后为恭亲王奕訢府)和永璘的庆亲王府(后为庆亲王奕劻府)。清代所建的王府,在什刹海地区尚有多座较好的保留至今。



 



1888年的醇亲王府



 

关于王府的建制规格,是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的,不能逾制。《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述了对亲王府的建制规定为:“基高十尺,外周围墙。正门广五间,启门三,正殿广七间。前周围石栏。左右翼楼各广九间,后殿广五间,寝室二重,各广九间。后楼一重,上下各广七间。自后殿至楼左右均列广庑。正门殿寝,均绿色琉璃瓦,后楼、翼楼、旁庑均本色筒瓦。正殿上安吻,压脊仙人依次七种,余屋用五种。凡有正屋、正门楼门柱,均红青油饰,每门金钉六十有三,梁栋贴金,绘画五爪云龙及各色花草。正殿中设座,高八尺,广十有一尺,修九尺,座基高尺有五寸,朱漆彩绘,五色云龙,坐后屏三开, 上绘金云龙,均五爪,雕刻龙首有禁。凡旁屋庑楼均丹楹朱户,其府库仓厨及禩候各执事房屋,随宜建置于左右,门柱黑油,屋均板瓦。”对亲王以下郡王、贝勒、贝子等爵位各府的建制也都有明确的规定



咸丰年间,依规建造的恭王府,位于前海西街(今17 号),府址前身曾是清乾隆年间一等公和珅的宅邸。现今恭王府的一些建筑,始为和珅所建造,如庆颐堂(今锡晋斋)、延禧堂(今多福轩)、花园、水塘等。恭亲王奕訢入住此宅邸,进行了大规模修缮营造后, 王府分中、东、西三路,各为多进四合院,分布有银安殿、神器库、银库,奕訢的起居室、客厅、书房、家人和办事人员的住房、仓库等。三路院落的后部有俗称“九十九间半”的后罩楼,楼前檐出廊, 后檐开漏窗,砖雕十分精美。恭王府的建筑集中国古代建筑之萃, 极为富丽堂皇。醇王府位于后海北沿(今44 号),这座有着灰筒瓦歇山顶五开间高大门楼的王府,在康熙年间为权相明珠的府邸。光绪十四年(1888 年),皇帝之父奕譞迁入这座府邸。改建后的府邸分为中、东、西三路,主要建筑有银安殿、神殿、佛堂、祠堂、王爷一家人的生活区、府内人员的住处等。王府花园位于府邸西侧,颇具规模,构建精美。



庆王府位于定阜街(今3号)。咸丰元年(1851 年),袭辅国将军爵的奕劻搬入此府。在晋封郡王、亲王后,奕劻对府邸大事修建。建好的庆王府占地广阔,圈至周围四条胡同。主体建筑分中、东、西三路,各有多进院落。设银安殿、配殿、后殿、书房、客厅等。在奕劻的居住区,建有绣楼,屋宇高大,回廊通达,观之豪华。



阿拉善王府位于恭王府东侧(今毡子胡同7 号)。乾隆四十七年(1782 年),蒙古族的阿拉善部族罗卜藏多尔济册封为世袭罔替亲王,获准在北京修建王府。王府落成,坐北朝南,分为东西两部分,西路建筑包括佛楼、花厅、假山等,东路建有大厨房和精美的烤炉,是王爷吃烤制全羊、宴请宾客之所。厨房往北是亲王一家的起居室,再往北有水房、马棚等。这里院落空旷,可供王爷与家人策马扬鞭,往来驰骋。



涛贝勒府位于定阜街(今1号),道光年间为钟郡王府。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慈禧太后下令将醇亲王奕譞第七子载涛过继给钟郡王奕诒为嗣,承袭贝勒爵,这里遂称涛贝勒府。涛贝勒府的建筑分中、东、西三路。中路、东路为四进院落,有正殿、配殿、后寝楼等。西路南面为府邸花园。前海北沿建有一座十王府(今南官房45 号),是康熙皇帝儿子中排序第十的胤䄉府邸。王府分为四个院落,建有高大的正殿、配殿、后寝楼等。在什刹海所建今仍存的王府还有位于新街口东街(今31 号)的棍贝子(棍布札布贝)府和一等武毅谋勇公兆惠府(今前井胡同3、5、7 号)。两府现今都仅存部分建筑。



 




如今的涛贝勒府后花园



 

王府的文化特征除显现在建筑上,还体现在宗室色彩、等级制度、社会生活等方面。所谓宗室,按清制以显祖(即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本支为宗室,以其伯、叔、兄弟一支为觉罗。因宗室系黄带子称“黄带子”,而觉罗系系红带子即称“红带子”。管理宗室的行政机构是宗人府,其主要职责有:掌属籍,修玉牒,办昭穆,序爵禄,均惠养;布教令,申教诫,议赏罚。宗人府在朝廷中央机关中品高位崇,列于六部之上。随着每一座王府的赐建设立,王爵的受封者不仅得到了一处生活起居的住所,更重要的是成为宗室中一个独立组成体。王府一旦建立,便拥有了赏食俸禄、占有田庄、人丁、配备甲兵、设置官属、使用太监、分给佐领(奴仆)等特权。在亲王府当差人数多者可达两千多人。



王府的等级制度,是清代封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级制度的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亲王、郡王的府门为五开间,贝勒、贝子只是三开间。亲王殿顶压脊兽为7种,郡王5种,而贝子只能用望兽。亲王每年受赏俸银1万两,贝勒为2500 两,辅国公只领500 两。成婚的设宴标准也有不同,亲王为60席,用牲45只;贝子为30席,可用牲21只。当王爷去世,亲王的造坟标准为5000两,辅国公只有500两。差异就是如此之大。
王府主人们尽管待遇不同,也都能过得优哉乐哉。有的王爷到了民国时期仍然权势很大。如住在涛贝勒府的载涛,在清帝“逊位”(接受让位条件)后,成为清廷的皇族代表。民国政府每月发他八百现大洋。他出门乘坐一辆德国轿车,府中摆放着中国最早一批使用的电话机。重修一新的涛贝勒府高门重檐,气宇轩昂。在六进院落,五六百间房舍中有七八十人当差,有十几个大兵护院站岗,还使用了多个太监增加排场。平时载涛乘车回府,一进胡同口,司机便按响喇叭,府门应声“哗啦”大开,颇有派头。载涛在装修精美的府邸、花园中养鱼、养马、听戏唱戏。这是他王府生活的鼎盛时期。



什刹海的市井、民俗活动,是平民的活动,王府的王爷和家室人员,有些也爱参与其中,图个热闹。醇王府的摄政王载沣曾是荷花市场的游客,他还自己去地安门外大街上蹓跶和买些吃食。清末什刹海王府兴起票房和堂会活动,经常有京剧和八角鼓演出。王府中还涌现出不少值得一提的艺术家和艺术品。如永瑆被称为“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恭王府后人溥儒是民国时期的书画大师,受到敬重。末代庄亲王溥绪创作了三十余出京剧剧本,庄襄亲王绵课之子奕庚创作的子弟书也很著名。此外,醇亲王奕譞、恭亲王奕訢、庆亲王奕劻等,也都有诗词、绘画作品存世。什刹海王府文化对于扩大什刹海文化的内涵及传承,是有着一定推动作用的。

 

 

来自 于永昌《什刹海文化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