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什刹海——地安门西大街153号院


发布时间:2019-11-15

地安门西大街153号院为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由北京市电化教育馆等单位使用。坊巷间传说这座院子的主人曾是负责营造圆明园工程的官员住所,民国期间为北洋军阀徐世襄的私宅。

 


  徐世襄(1886——1941),字君彦,号朴园,为民国书画名家,为徐世昌总统的叔伯兄弟。清末时被清政府送往欧洲留学,北洋政府执政时期任山东海关监督。退出政坛后以收藏古董,研习书法为乐,与当时文人墨客来往颇多。

  这所宅子坐北朝南,由五层院落组成,为典型的民国时期大型四合院建筑。广亮式院门在该宅子的东南角,两侧为八字形影壁墙。目前这所宅子保存相对完好,除最后第四层院子与后罩房改建成办公楼外,整体建筑布局没有太大变化。

  走进院门,映入眼帘的一座素面的影壁墙。下台阶向西走为前院,由数间倒座房和西厢房组成。北侧为垂花门,垂花门两侧各有一字形的影壁。
  垂花门在四合院建筑中较为普遍,由于两侧悬有不落地的檐柱,檐柱底部的垂珠通常为花瓣的形式,故名垂花门。在民间垂花门亦有“二门”之称,旧时家中女眷以“二门”为界,只能在“二门”以内的空间中活动。民间有“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说法。
  在四合院的建筑布局中,垂花门往往与两侧的影壁墙组合在一起。而垂花门中的装饰物,因房屋主人审美观念的不同,又有所变化。像这所宅子,在垂花门背后有一道屏风式的装饰物。这种形制,一方面增加了四合院的趣味性,让来者在垂花门前产生种种联想;同时对于住户的私密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由于垂花门后的屏风经过油饰,并不能看到像梅兰芳故居或兴华胡同27号院屏风上镌刻的“福禄寿喜”等吉祥文字。
  走过垂花门,可进入建筑布局相似的第二、三层院子。第二、第三层院子之间有一道连廊相通。从建筑物的规格来看,第三层院子高于第二层院子。第三层院子正房前有遮风挡雨的廊子,木门的裙板上镌刻着四组“福禄”及花卉的纹饰。
  据电教馆王老师介绍,民国期间,闲赋在家的徐世襄喜欢收藏老的物件,把各处收罗的石刻文物存放在宅子里,作为茶余饭后的欣赏之物。文革时期政府又将散落在民间的石刻文物存放于此,这样下来,宅子里保存的石刻文物就相对多了一些。
  由于这些石刻文物质量上乘,雕工细腻精美,不乏石刻文物中的精品,甚至早年还存有圆明园的石刻遗物。“为了保护好这些石刻文物,单位可没少费心。这些石刻文物如果保管不妥,那将是一个无法挽回的损失呀!2006年7月,我们单位向圆明园捐献了8件石刻文物。其中6件石刻文物是西洋楼景区汉白玉石雕建筑构件,另外2件为中式建筑构件。剩余下来石刻文物由专人负责管理。”
  早年间,普通的石刻文物在胡同的犄角旮旯随处可见,像碾子、磨盘、水槽、井沿、上马石、拴马桩以及建筑构件……这些石刻文物看似简单粗糙,其中却隐藏着众多的历史信息,乃至于工匠们对美学的感悟和理解。精美的石刻文物无论从材质、纹饰、造型等方面都优于普通石刻文物。虽然它们也带有实用的价值,但更多的带有艺术的美感,因此备受藏家的青睐。

 

 

文丨张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