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胡同里的“饽饽铺子”



发布时间:2019-01-31


宋庆龄故居西侧的糖房大院,曾是京城做糖的地方,如今九旬的刚师傅去了,他们家的缸炉也就失传了;鼓楼前的几家“饽饽铺子”居民也爱去,缸炉槽糕、套环蓼花、龙凤喜饼、奶油萨其马……大家没事就爱去尝尝;那街边“败火润喉的玻璃粉哟”的吆喝声,您听到后还会不会大步走过去,买一大碗一吸而尽?

后海绝唱

糖房大院已失传的“缸炉”

糖房大院位于什刹海后海西沿宋庆龄故居西侧,据说旧时这里曾经是京城做糖的地方,相传过去叫糖花胡同,所以也被称作为棠花胡同。

过去的糖房大院内曾有着旧京城的“糖市”。至今的一些老院内还留有当年制灶糖的蓬杆石等工具,而后来随着德胜门地区“晓市”的兴起,糖房大院地区的居民也大多去晓市上贩售商品。据老人回忆,新中国成立前糖房大院多有卖干果的店铺,还有不少专门做铁钉、马掌的铁匠铺子。

但如今提起糖房大院,当地老人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这里一位贩卖“缸炉”的刚师傅了。缸炉这是早年间北京满人饽饽铺的一种点心,将杂面堆发酵后加入碎果仁、红糖、碱等调料,放入炉中烘烤而成。过去,因为缸炉通常用红糖烘烤而成,所以一般人家在看望坐月子的女性时都会选择缸炉作为礼品,据传梁实秋先生就十分爱吃缸炉,曾把缸炉称作满汉细点。

刚师傅家祖居在糖房大院内,家里祖传的缸炉手艺特别好吃。新中国成立前每天刚师傅都要把做好的点心拿到晓市上贩卖。当地的老人中,有不少都吃过刚师傅做的缸炉。在改革开放后,据说刚师傅也曾经人牵线搭桥,准备加入新开业的九门小吃。但据说此事后来没了下文,至于其中原委至今无人知晓。

如今年过九十的刚师傅已经去世,而糖房大院这深受好评的缸炉手艺无人继承,竟成了绝唱。

不时不食

饽饽铺子曾代表宫廷点心

在什刹海地区,除去糖房大院刚师傅制作的缸炉外,鼓楼前的几家点心铺子做的缸炉也很受居民好评。旧时的京城点心铺被称为“饽饽铺子”,而根据民族的差异,饽饽铺子也分为满洲饽饽铺、满汉饽饽铺、清真饽饽铺三大类。

通常来说,除去清真的点心铺,京城的饽饽铺多以“斋”字号命名,其主营项目多为大小八件点心,缸炉槽糕、套环蓼花、龙凤喜饼、核桃酥、杏仁酥、杏仁干粮、焦排叉、中果条(江米条及糖枣、芝麻球组成)等。而不同的点心铺子各有特色,例如北新桥素华斋的奶油萨其马就曾是京城一绝。
  在什刹海鼓楼前,地安门曾经有三个饽饽铺:公和魁、曾庆斋、桂英斋。公和魁是清真点心铺子,做点心讲究“不时不食”专做时令点心。桂英斋因为临近故宫,为了照顾宫里差人的口味,其点心多以传统宫廷点心为主。而曾庆斋制作的缸炉则曾是什刹海地区热销的点心,当时很多家庭都专门来此购买。
消暑冰食。

京城的春夏点心 玻璃粉

旧日的京城,春夏交替之际很多人家会制作一些消暑的点心,而其中有一种如今京城已不多见的冰食,便是玻璃粉。

所谓玻璃粉,实际上是一种类似果冻的甜品,其主要使用的制作材料是老虎眼酸枣、冰糖、琼脂等。具体的制作方法是首先将老虎眼酸枣加上冰糖熬水,再将琼脂熬浓汤冷却成冻坨状,将酸枣水拌上食用。这种玻璃粉在小吃店、干果铺有售,常吆喝“败火润喉的玻璃粉哟!”购买者,用嘴沿碗边一吸而尽,凉甜滑润、非常爽口。而在什刹海的老店庆云楼,这种玻璃粉也常被作为餐后的甜点供应给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