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阜街的今昔变化



发布时间:2019-01-24


定阜街位于德胜门内大街东侧,东西走向,全长470米,与护国寺街隔街相对。这条街明代称定府大街,最早在这里建府的是明初朱元璋的大将徐达,他攻下元大都后,改城名为北平,将其府邸设置于此。因为徐达战功赫赫,朱元璋封其为魏国公,赐有免死铁券。其后,徐达之子徐增寿追随燕王朱棣,立下大功,朱棣登基,迁都北平,追封徐增寿定国公,其子世袭定国公爵位,在此街北侧兴建定国公府,这条街因此得名,清代一度称之为定府楼街,民国以后,街名又改回明代之称,将“府”改为“阜”。1965年整顿街巷名称时,将“定阜大街”改为“定阜街”,沿用至今。

 

 

在定阜街内,至今保留着两座清代王府,分别是位于胡同西侧的庆亲王府和东侧的涛贝勒府。

坐落在定阜街西侧的庆王府,本是大学士琦善宅邸,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琦善擅自许诺割让香港予英国,因而获罪,被抄没家产,咸丰年间清廷将这所住宅赏赐给奕劻。奕劻是庆僖亲王的后人,靠迎合慈禧太后青云直上,光绪十年晋封为庆郡王,其住所也升格为王府。晋封后,奕劻对王府大规模改造,府邸东西长400余步,南北阔230余步,呈长方形,拥有5进院落。

 

 

庆王府中还有一座中西合璧的两层绣楼,因其平面呈“卍”字形,被称为“万字楼”。民国以后,庆王府逐渐衰败,1940年奕劻之子载振将庆王府变卖,新中国建立后至今,庆王府一直由部队机关使用。

涛贝勒府原为康熙十五子愉郡王允禑居所,1902年,光绪皇帝之弟载涛承袭贝勒爵位,迁入该府,府邸由宅院、花园、马厩三部分组成,院落六进,房舍五六百间。

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皇亲国戚断了皇粮,只能坐吃山空,载涛也渐渐陷入困境。

1925年,载涛将贝勒府以16万大洋的价格卖给了天主教教会,教会在花园南侧的空地兴建起了辅仁大学教学楼,府邸开办辅仁附中,招生施教。

1951年,辅仁附中改名为北京第十三中学,辅仁大学也在第二年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

 

 

在抗日战争中,定阜街内的辅仁大学由于教会背景,没有沦入日伪手中,成为当时不用悬挂伪旗、不用必修日语的少数学校之一。

闻其消息,那些留在北平继续工作的学者,想继续学习的青年,纷纷投向辅仁大学。

随着国土的大片沦丧,辅仁大学师生们的地下抗日热情也越发高涨。校长陈垣经常利用授课的机会宣传抗日爱国思想。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不久,张怀、英千里等辅仁大学教师便成立“炎社”,以明末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顾炎武为楷模,宣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抗日爱国思想,抵制奴化教育,搜集日伪情报,向后方输送抗日青年。

1944年,因混在学生之中的特务告密,“炎社”30余名师生被日寇逮捕,史称“华北教授案”。1945年7月15日,日本投降前一个月,辅仁大学在押全体师生得到假释,回到阔别已久的母校,受到了辅仁师生的热烈欢迎。

在监狱的1年零4个月里,被关押的辅仁师生顶住了侵略者的严刑拷打,保持了中国人的气节,与日寇做针锋相对的斗争,最终迎来了抗战的胜利。 

今年83岁的刘德成老人年轻时曾是光明日报的印刷工人,1963年从东城区搬到与定阜街一街之隔的龙头井街16号院,谈到定阜街的过往,老人记忆深刻的便是打定阜街走过的3路公共汽车。

据他介绍,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3路公交车从地安门始发,穿过定阜街,开往护国寺,最终到达动物园。“那时候‘定阜街’还叫‘定阜大街’,街的东口就是3路公交车站牌,站名就叫定阜街。我经常坐3路公交车到地安门副食店买东西,车很小,差不多和现在的中巴车一般大,座椅是木制的,包上人造革,车能座30个人,由于车厢狭窄,售票员只能站着售票。”

“别看胡同窄,那时3路公交也是能双向行驶的。后来因为胡同里客流量少,3路汽车也就不在定阜街上行驶了,居民们也都去平安大街坐公交车了。”刘德成对记者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