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故居 中西合璧的三进大院落



发布时间:2018-08-08
 


走进白米斜街东口,一座与众不同的深宅大院映入眼帘。广亮大门前的上马石、八字门墙,以及大门对面矗立着的高大影壁,昭示着昔日院落主人的辉煌,这就是晚清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的故居。

当年,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是洋务运动的后期领袖、清末著名教育家。在张之洞的官宦生涯中,著有重要著作《劝学篇》,对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做了系统的理论总结。进京后,张之洞曾上书建立官立图书馆,并很快得到朝廷的批复,馆址就建在什刹海岸边的广化寺内,并成为中国第一座官立图书馆。   

张之洞故居是坐北朝南的三进大院落,西边11号院是原府邸,东头7号院则是私家花园。两个大院落间有门相通,有路相连并设有旁门通往什刹海岸边。虽然张之洞故居看上去是老北京四合院,但细究其院落的建筑结构和风格,却与传统的四合院相去甚远。特别是在院落尽头所建的观景楼,可谓中西合璧的完美之作。

张之洞故居

 

有文字记载,1907年,张之洞从湖北奉旨入京,私邸就安居在白米斜街。由于并非新置,略显陈旧,湖北善后总局专门拨款二万两白银,对宅院进行了彻底修缮并新建了二层砖木结构的观景楼。前廊后厦,既可远眺地安门内的皇城,也可观赏眼前的荷花绿柳、钟鼓二楼。

上世纪60年代曾在斜街居住的陆元回忆道,7号院(张家花园)解放后曾是石油部幼儿园,后来就逐渐成了大杂院。小时候在院中见到有假山、凉亭、石桌、石凳,地面是石子镶嵌成图案的甬路,路旁是繁花茂草、古柏高松。靠近什刹海岸边,还有座气势不凡的二层砖木结构的观景楼。

在我走访中,从小就住在故居内的杨建伟回忆说,张之洞故居解放后成为石油部宿舍后,直至1976年地震之后,院子搬进来的住户逐渐多了,大门从此敞开之后,门下的大门槛也不知了去向。 如今,昔日诗酒觥筹的观景楼,尽管已经“风烛残年”、“摇摇欲坠”,但其中居住的居民却怡然自得。在我去年走访时发现,观景楼已面目全非,在已改装的塑钢玻璃窗上,还贴着新婚洞房的大红喜字。

 

来源:北京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