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角灯胡同名字从何而来


发布时间:2018-05-10




 

  前不久,一条关于北京故宫相关的新闻《故宫一对羊角灯修补之旅》被各大网站转载。文中提到为修补故宫内仅存的一对羊角灯,工作人员远赴浙江诸暨寻找羊角灯制作的古艺传人张方权,对其羊角灯制作流程和修补技艺进行考察。羊角灯作为一种古代权贵使用的灯,由于制作工艺复杂至今已几近失传,但在什刹海地区至今仍留有一条“羊角灯胡同”。
 
羊角灯胡同的由来
  羊角灯胡同是一条位于恭王府南的东西向胡同,东起三座桥胡同,西至龙头井街。羊角灯胡同的名字记载可追溯到清乾隆时期。羊角灯胡同的得名原因存在一定争议,一部分人认为羊角灯胡同得名于其形似羊犄角一口宽一口窄,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胡同因曾有大量制作羊角灯的作坊而得名。
  由于羊角灯胡同毗邻兴华胡同及辅仁大学,历史上也多有文人名人居住。相声演员侯宝林先生童年时就曾在此居住。据侯宝林回忆:“从龙头井这间小东屋搬到羊角灯胡同去住,是个路北的吞头门,院里有两棵大柳树,我们住两间小东房。这是我到侯家以来历史上唯一的一次住过两间东房的时候,尽管只有几个月,但我们也算住过两间东房了。”
 
什么是羊角灯
  羊角灯是一种将羊角加工成灯罩的古代灯具,因其角质灯罩具有质轻、阻燃、防风、可修补等特点。羊角灯多用作大户人家的照明,以及民间舞龙时的迎龙灯,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就曾多次写到羊角灯。而据清末夏仁虎在《旧京琐记》里记载:“宫中用灯,当时玻璃未通行,则皆以羊角为之,防火患也。”可见在玻璃灯普及以前,北京的宫廷以及大户人家普遍使用羊角灯照明。
  羊角灯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做一灯盏最起码需要30个小时。据为故宫修理羊角灯的诸暨制灯人张方权介绍:“羊角需经过锯、打、刨、钳、刮、烫、擦等多道工序才能制成羊角灯,且整个制作过程中不使用粘合剂,全靠一双手和工具,唯一借用的外力是火。” 

  根据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中记载,羊角灯曾在山东、云南、南京都地有人制作。据夏仁虎记载,北京前门打磨场外曾有南京吴姓人开设的“羊角灯店”。但随着近代玻璃灯、煤气灯以及电灯的普及,工艺复杂、成本高昂的羊角灯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延伸:闲话京城的近代照明
  明清时期,北京市的民间照明设施以蜡烛、油灯为主。19世纪末,随着洋务运动中西方技术的传入。北京城的照明设备逐渐转换为了煤油灯和电灯。
  煤油灯的传入是在鸦片战争后。1863年,清代海关记录中中国第一次进口2100加仑煤油。最初的煤油灯多是使馆内的外国人使用,但随着中国近代化脚步的加快,煤油灯很快便在清朝上下普及。由于玻璃罩的煤油灯防风性好不易被刮灭,煤油灯还在老百姓中间得了个绰号叫做“气死风灯”。
  20世纪初北京城虽然已经有了电灯照明,但因为战乱等原因致使电灯供电既不能普及还经常停电。所以当时的北平城几乎家家都备有煤油灯或者油灯以备停电时的照明,直到解放后城市供电网建设基本稳定,煤油灯才基本告别了北京的大街小巷。
  北京的电灯照明首次使用是在1888年,洋务派大臣李鸿章向慈禧太后建议,在整修西苑的工程中,为西苑添加一批电灯照明设备。1889年,慈禧居住的西苑仪鸾殿点亮了北京城的第一盏照明电灯,为此供电的“西苑电灯公所”也正式成立。1890年,“颐和园电灯公所”成立。公所的全套发电设备由德国进口,开创了北京最早的小型发电厂。
  最初北京城的电灯照明多用于宫廷和使馆区。随着电灯照明在皇宫中的流行,一些达官贵人也开始在自家设置电机发电亮灯。1904年,史履晋、蒋式惺、冯恕等人筹资在前门西顺城街26号(今前门西大街41号)建立了京师华商电灯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北京第一家向民间输送照明电力的企业。此后,北京城内开始陆续设置电力照明线路,传统的煤油灯和灯笼逐渐为点灯所取代。 
  民国时期,电力照明系统曾是北京城普及度最高的市政公共建设。据统计,1936年时北京城的用电户数已超过4万户。京师华商电灯股份有限公司也一度成为了近代中国实力最雄厚的电力民族资本企业。1921年,京师华商电灯股份有限公司为满足城市供电需求在石景山增设发电厂;1933年,“华商”建设了青龙桥变电站。为北京城的学校、机关等公共单位输送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