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畔的胡同院落因为附近王府豪宅众多,不少的地名都被添加了些许官家色彩。就像今天我们谈及的什刹海地区北官房胡同。北官房胡同位于银锭桥的西侧,金丝套地区北侧。胡同呈东西走向,长约 168 米。
官房的两种解释:关防口和骑缝章
“南北官房”在今天被一些人附会为“北官房住长江以北的官员,南官房住长江以南的官员”。但这种解释显然无法解释同样位于什刹海的“东官房胡同”。而且自清代以来,统治者就命令汉人外迁将内城划为旗人居住场所,外地来京的汉人官员大多居住在宣南的外城地区,这种情况直到清末民国时期才得以打破。事实上乾隆时期南北官房和前井胡同曾被称“南官府”,在宣统与民国年间的北京地图中,“官房”二字曾被写作“关防”,南、北官房又称南、北关防口。
虽然有了“官房=关防”的考据,但是历史上对于什刹海的这个“关防口”的由来却记载甚少。在汉语中,“关防”和这里可能有关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指有军队驻守的关隘,什刹海地区紧邻京城的北门德胜门,附近曾用于屯兵的场所不少,结合旧京城传统的“东文西武”的构成,这种解释似乎也还合理。但是却无法解释为什么“关防”的地名没有出现在受北方威胁更大的明代。
而“关防”的另一种解释则是指始于明代的一种方形官印。所不同的是这种官印通常在文件上盖成半印。明初由于各级官僚和科举考试的舞弊营私,当时明太祖为了能够确保文件的真实性以便核对,使用了这种盖半印的方式来防范。因取“关防严密”的意思而命名为关防。用今天的时髦的话说,就是骑缝章。
官房:或是阅卷官进京后的保密居住地
清代沿袭明制使用关防印,尤其在清代的科举考试中,更加重视防范作弊的关防。清代科举考试通常讲究地区回避,为了保证考试阅卷的公正,清代每次科举考试都要从五湖四海选来阅卷官提前来到京城保密居住。光绪朝《钦定科场条例》规定:“各省正副主考官奉命派出,照限于五日内起程。自出京以至入院,务令扣定日期。”来到京城后,这些考官将被安排在离皇宫很近的住所,同时将有人在其门上贴上封条限制出入,直到考试结束后才能由专人解除封条。北官房地区毗邻皇城,胡同里又有很多官员标准的住宅,很可能这里就曾是科举考官被安排的临时住宅地区。而“官房”一词也很可能由来于科举考试的“关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