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今追昔,什刹海美景里的“点睛之笔”



发布时间:2019-11-01


《燕都游览志》称此为“城中水际看山第一绝胜处也。”北京前海与後海连接处有一座形似银元锭宝的石桥,南北横跨在连接两海的细脖处,长12米、宽7米、高8米、跨径5米,有镂空云花栏板5块、翠瓶卷花望柱6根,桥两边的护栏外侧,刻有著名史学家单士元先生手书的“银锭桥”三字。银锭桥是一座属于老北京人的桥,这座充满故事、至今行人如织的古桥还曾被搬上话剧舞台。

 

 

因桥形似元宝,取名“银锭桥”。银锭桥造桥年代不详,一说“建于明正统年间”(1436年至1449年),古桥梁专家孔庆普执此说。银锭桥虽小,却鼎鼎大名,桥下水波粼粼,金光闪闪,桥畔杨柳夹岸,葱茏流翠。桥周围古宅相拥,胡同密集,古韵悠然。隐于浓荫中的王府、寺庙的屋顶飞檐依稀可见。这座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的古桥,也是往来恭王府、宋庆龄故居、火神庙和荷花市场等地的重要“中转站”。绝对是什刹海美景里的“点睛之笔”。

记忆中的银锭桥很安静,尤其是冬天的时候。但学生时代的我更喜欢在夏天的傍晚来此散步,买瓶酸奶,或者买根儿糖葫芦,一边儿吃一边儿溜达,不时还能看见有人站在桥边大声读诗。《春日过银锭桥》诗云:“远水未成白,长条复新黄。鳞鳞鱼岸出,唶唶鸟林翔。寒去身犹褐,春将野可觞。”称赞了银锭桥的春日美景,远水绿波,柳条嫩黄,鱼游水岸,鸟飞林间,寒气已经退去,正是踏青醵饮时节。站在银锭桥上可遥望西山,故景名为“银锭观山”,人们因为各种原因聚集在这里,最多的就是站在小小的桥上拍照留念的游客。很少有人在桥上静静地站一会儿,远眺一下宽阔水面尽头,那西山的浮烟晴翠。

明代文学家李东阳曾喻此处为“北京第一山水”。“传说晚清有个状元在一个秋天,站在桥上朝东北方向眺望,竟然透过后海茂密的柳荫看见了玉泉山……”遥想元代营建新大都后,这里已是船泊必经之处,两岸商事繁华,又是风景胜地。抬头远眺,依旧清晰地望见了西山的部分山顶,而低头看桥下水面,水面清澈,可见水草和几条红色小金鱼,还不时有游船从桥下摇摇晃晃穿过,让人感觉十分惬意。

银锭桥作为什刹海的交通要道,承载着重要的交通功能。原桥拱较高,有碍行人,尤其是人力车过桥。如今,银锭桥“银锭观山”碑西面镌有朱家溍撰文并书丹之《重修银锭桥落成记》,文曰:“一九八四年旧桥重修”改建以后,桥面几乎和两端的路面一般高矮,便于行人及车辆过桥。此处西接西山,层层弯弯,晓青暮紫,近如可攀。园距西山虽然很远,山形山色在目,又好像很近,近得举步即可登山,为此处美景增添了几许山水画意。

 

 

 

图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