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什刹海的水文化
史料记载什刹海曾经是古高梁河道,史学界称之“三海大河”。后河道迁移,留下一些低洼之地。什刹海水域形成年代在宋辽时期,当时雨水偏多,许多低洼之地成为泽国,什刹海也应运而生。金代定北京为中都后,把什刹海及北海、中海、南海一带的湖泊称为“白莲潭”。元时忽必烈命刘秉忠修建大都城,并以现在的钟鼓楼之间中心台为基准,向四周呈半径状确立城市规模。为解决大都城的粮草问题,郭守敬奉旨修通惠河,“引北山白浮泉水,西折而南,经瓮山泊,自西水门入城,环汇于积水潭。复东折而南,出南水门,合入旧运粮河”。积水潭成为南北运河北端的终点码头。盛时,每天从此进港的漕船多达二、三百艘,每年运进漕粮达三、四百万石。
古人常用“舳舻蔽水”来形容积水潭港元代时的盛景。漕运文化的发展,为什刹海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蒙古族对较大的湖泊统称为“海子”,明显带有民族地域特点。时至今日许多老北京人还沿袭着元代的叫法,把游什刹海叫做“逛海子”。
元代什刹海面积很大,北至鼓楼西大街、东至地安门外大街;南至地安门西大街(金丝套部分街巷胡同在水域之中,另外在还有一定面积的湿地);西至和义门(西直门)。水域宽阔,岔河纵横,有“江南水乡”之誉。1977年原北京变压器厂基建施工,发现石泊岸遗址,据专家考证为积水潭北岸。地安门百货商场基建施工中也发现了石泊岸遗址,为积水潭东岸。笔者曾在2000年对后海北沿某单位基建工程进行现场勘查,发现在地平4米以下为淤泥,说明后海北沿是什刹海水域的其中一部。像金丝套地区,受什刹海水域影响,街巷全部处于蜿蜒曲折走向,像柳荫街、前海西街西部则是月牙河故道。
什刹海水系由河道、岔河、湖泊、洼地组成。
河道:一是北侧有北护城河;二是万宁桥下有条通向东不压桥的河流,称为“玉河”,这是元代郭守敬开凿通惠河的其中一部;三是什刹海西南侧有条从西单北大街甘石桥经毛家湾到厂桥的河流,然后再流进北海公园的太液池。
岔河:一是从甘露胡同向北通往鼓楼西大街的岔河。至今留下甘水桥、大石桥、小石桥、小八道湾等地名。1948年“北平市全图”标明;二是现在的前马厂胡同有一条南北曲折走向的河流。
月牙河:月牙河开凿时间为明代中期,开凿目的是解决向太液池输送水源问题。西起德胜桥,东至前海西北侧的响闸。路经现在的羊房胡同、柳荫街、前海西街等,长度约1000米。因月牙河两侧遍植杨柳,环境优美,也被文人称为“杨柳湾”。
套河:旧时什刹海周边有一圈“套河”,形成年代可能与开凿月牙河相同。目的是为了调节什刹海注入水量。
月牙河与套河消失时间在解放初期。月牙河埋入地下成为暗河,套河则被填埋。政府在德胜桥东西两侧开凿了引水渠,使上游来的水通过引水渠直接流向什刹海。
湖泊:湖泊贯穿东西。什刹海由前海、后海、西海组成,俗称“什刹三海”。在历史上,什刹海在前海西侧有“西小海”,在解放初期河湖整治中被填埋,在西小海旧址上建成什刹海游泳馆,后改建成什刹海体校。另外在西海西侧还有太平湖,也属于什刹海水系的其中一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改建成北京地铁车辆修理厂。
恭王府、醇亲王府和棍贝子府花园内的湖泊,也为什刹海湖泊的其中一部。
坑:什刹海有几条以坑命名的胡同,如草场大坑、苇坑胡同、斗鸡坑、枪厂大坑、后坑等。这些胡同形成之前有可能是什刹海水域面积萎缩之后留下的低洼之地。
明代在新街口东街设置浣衣局,也是看重了什刹海这块水域。有可能宫女们浆洗衣物就在草场大坑、苇坑等地。
水闸:平衡什刹海水量,靠水闸控制。什刹海曾有多数水闸。
据史料记载:通惠河上共11处建闸24座,其中万宁桥(后又称后门桥)西侧的澄清上闸最为重要,它是积水潭港的咽喉之地,是进出港口的闸门。
位于荷花市场北端的响闸也是重要的水闸之一,“响闸烟云”为“西涯八景”之一。
西压闸,为什刹海的水进入太液池的闸口。位置在现在的北海公园北门外西侧。
西水关下的铁棂闸,《日下旧闻考》“旧在德胜门西里许,水自西山经高粱桥来,穴城趾而入,有关为之限焉。下置石螭,迎水倒喷,旁分左右,既噏复吐,声淙淙然自螭口中出”。
明初北京城改建之后,西山的泉水经长河流至西直门入西护城河后,分成两支,一支向南经西护城河、南护城河流向大通桥;一支向北入北护城河。为了引西山的泉水进入什刹海,在镇水观音庵北边的城墙下开了个通水的洞穴,叫“水关”,因在德胜门西侧,也叫“西水关”。水关北侧安有水闸,用来控制水量。为了防止外敌侵入,在水道中安了有拳头粗细的铁栅栏,这铁栅栏又叫“铁棂闸”。
西水关南面正对着镇水观音庵。护城河的水经过西水关时因水道狭窄,水流湍急,为了减轻水的冲击力,在镇水观音庵下雕凿成一个长约1.90米石质镇水兽,用于分水。因镇水兽形状如同龙状,百姓也管它叫“石螭”。由于石螭的阻挡,河水分成两股,分别从镇水观音庵东西两侧流过,将镇水观音庵变成一个水中岛屿。为了行人方便,在紧靠城墙的地方修了座小桥,因桥东有座叫“太平庵”的古刹,桥名“太平桥”。人们登临桥上,可观水入城之势,听水流冲击石螭之声。古人曾有描写西水关的诗句:“柳暗荷深路不知,水花红尽汇通祠。铁棂关底前朝水,须为游人住少时”。
“宛平八景”之一的“北湖水航”就在此地。
图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