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广福观:曾是明代管理道教的“衙门”


发布时间:2019-07-26


 广福观是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附近的烟袋斜街内的一座道教宫观。广福观位于烟袋斜街37、51号,大石碑胡同6、8号。明代天顺三年(1459年)建,名广福观。明代管理天下道教的“道录司”曾设于此观,清雍正年间重修,改名孚佑宫。光绪九年(1883年)改建山门,民国后又复称广福观。在今天什刹海的“九庵一庙”中,这座隐藏在烟袋斜街里道观似乎并不是那么出名。可谁知道,当年明代设立主管天下道教的“道录司”就设于此间 



   明代帝王尊崇道教,但明代的帝王同样认识到控制宗教对于巩固皇权的必要性。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设立道录司总理全国道教,并正式罢黜元朝授予龙虎山张氏子孙为“天师”的称号,分全真、正一两种分别管理。当时统管全国道教的“道录司”就设立在广福观。

  为了有效地将宗教纳入朝廷的行政系统并加以掌控,明代的统治者设立了一套依照九品官制设立的道官系统,将全国的道教信徒划分为不同的品级。广福观的道录司作为总掌天下道官的机构,设有正一、演法、至灵、玄义等道官职务,这些道官向朝廷负责,管理控制着明代道教的度牒发放、人员品行、宫观建设等事务。

  藉由道录司和道官制度对道教的管理,明朝的统治者曾一度严格控制了全国的道教,建立了一套集先前历朝之大成的行政化、专业化、制度化的宗教事务管理系统。为明初全国经济的恢复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防止了道教势力的失控膨胀。但到了明中后期,由于在位皇帝大多宠信道士、迷信炼丹,经常随自己喜好干预道录司管理,再加之明代官僚系统由盛转衰后腐败丛生,使得道录司对全国道教的控制名存实亡,再无法阻止宗教势力的膨胀。

  清代的统治者虽然延续了道录司的设立。但在宗教上采取抑道崇佛的方式。乾隆帝曾宣布藏传佛教为国教,将道教正一教主的品秩由二品降为五品。以后的历代清朝皇帝对道教的限制也不断加强,而广福观的道录司由于道教被限制地位不断下降,加之清代中后期国内僧道登记系统的混乱,其管理作用也日渐衰微。

   民国时,失去了宗教管理作用的广福观一度变成了什刹海地区民间消防机构“安庆水会”的所在地。上世纪50年代,广福观成为了民宅,分东西两院,东院保存较为完好,有山门、中殿、后殿等建筑尚存,西院却仅余3间正殿,3间东配房。2007年,西城区人民政府启动了烟袋斜街特色街建设工程,腾退了广福观内的住户,以修复广福观。2007年,在修缮广福观时,发现了多组清代彩绘。2008年4月起,西城区对广福观进行了一期修缮,截至2008年8月已修复了山门和两个大殿,并复建了东西配殿。2008年8月13日,广福观修复后首次开放,举办了《京华胜地———什刹海历史文化展》。

 

 

来自|什刹海文化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