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井旁的三座桥


发布时间:2019-06-06


龙头井街向北有条叫“三座桥”的胡同。此胡同形成于清代乾隆年间,最早与千竿胡同统称为箭杆胡同,因形状得名。清宣统年间两条胡同分离,南北走向的胡同以“三座桥”得名,东西走向胡同则还叫箭杆胡同。

 


  历史上的三座桥在三座桥胡同的北侧与毡子胡同南口之间的月牙河上。三座桥为南北走向的单孔石桥,又称海印桥、月桥、越桥、三转桥、海子桥等。三座桥在月牙河变成暗河之时拆除,正因为有了三座桥胡同,人们才能记得三座桥的存在。

 


  月牙河出德胜桥后与后海并行向东,到现在的羊房胡同东口的李广桥后向南拐进入现在的柳荫街,经过清水桥后顺着恭王府西墙转向东行,通过三座桥、响闸桥、西压闸后注入太液池。三座桥在什刹海名声较大,在不同版本的文史书籍中多有记载。如《燕都游览志》记载有,“海子南岸,旧有海子桥,亦名月桥,俗称三座桥。”《燕都丛考》记载有,“越桥俗称三座桥,越或月,座或作转,旧名海子桥”。像胡俨、钱载、法善士、吴嵩梁等明清两代文人还留有《越桥》、《月桥作》、《和兰雪夜出三转桥踏月,遂至十刹海观荷之作》、《十六日雨霁,夜出三转桥踏月观荷,至十刹海浩歌达晓而归》等诗作。
  明嘉靖帝因推崇道教,慈恩寺逐渐衰落,后“废为厂”。所谓的“厂”,就是供应厂,也称供用厂,为明代内府供应库的一个下属机构。清代时供应厂逐渐荒废并形成胡同。在清乾隆《京城全图》中出现了“厂门口”,即毡子胡同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