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寺街9号 梅兰芳纪念馆
棠香浓处寻史踪
“曩在旧京,庭中多植盆景牵牛花,绚烂客观,他日漫卷诗书归去,重睹此花,快何如之。”1934年,梅兰芳先生在一幅设色写意牵牛花上如此题道。彼时旅居上海楼寓的他格外想念北京的四合院,盼着重归故园之日。他或未想到的是,此后十多年内他会辗转上海、香港,蓄须明志后需靠卖画为生,北京无量大人胡同的七进大四合院被迫卖掉,曾接待过泰戈尔、罗素、毛姆等名流政要的梅宅风流云散。待周恩来建议梅先生回京居住,已是1949年。
当时的梅先生有三套房可供选择,护国寺甲1号院(现门牌号改为9号)是梅兰芳重回北京看房的第一站。这里原是清末庆亲王府的马厩,也在民国做过国民党军官宿舍,解放后修葺成住宅。对颠沛流离十几年的梅先生来讲,这里虽比不上无量大人胡同的大四合院和上海马斯南路的洋房,但有个安定的住处便已满足。他当即表示,此处甚好,其余两处不必再看。1951年到1961年,在这座占地700余平方米的二进四合院里,梅先生度过了他最后一段人生旅程。值得一提的是,梅先生一生迁居十余次,光北京就有李铁拐斜街、百顺胡同、鞭子巷三条、芦草园、无量大人胡同等好几处,但唯有这简朴的护国寺小院仍以旧时模样留存于世。
小院虽小,门前三尺空地却一尘不染,两进院落里林木成荫,环境幽静。外院的南座房原是工人居所和梅先生戏服存放地,现已成了生平陈列室,展有梅先生56年演出生涯内的各种剧照。二进院的绿色垂花门造型玲珑,旁植一“春”(椿树)一“秋”(楸树)两棵大树,寓意春秋不改,岁月绵长。拾阶而上,绕过一方红黑相间的木质影壁,一个格局规则,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四合院便引入眼帘。
如今正值阳春,院中的两株西府海棠次第盛开,锦簇如浮云,院内清香若隐若现,地上落英层积如毯,美不胜收。春赏棠花,秋品柿果,海棠为苹果属,与另外两棵柿子树一起,寓意事事平安。站在庭院中央,环顾整个小院,庭内舒朗宜人,曲槛回廊,有露有藏,伴着西厢房悠悠传出的“海岛冰轮初转腾”,这种近乎奢侈的传统韵味美得摄人心魄。影壁后方还置有一个汉白玉如意形鱼缸和四根草龙纹样花柱。鱼缸通刻寿字花纹,四角雕着憨态可续的小石狮,刻工繁复亮眼。鱼缸是老北京四合院的标配,对梅宅来讲,还有观游鱼而练眼神之意。
院中四间正房是梅兰芳夫妇生前的起居室、客厅、卧室和书房。客厅风格中西兼容,西边一组牛皮沙发,屋顶悬有西式百合吊灯。东边靠窗的螺钿镶嵌紫檀穿衣镜格外引人注目,日光透窗下,绘有岁寒四友等图案的螺钿花片莹莹闪动,令人目不能移。中间则置有一张六角雕花紫檀木桌和四只红木坐墩,桌上供有一束盛开的梅花,暗藏宅院主人的姓氏。东厢房原是餐厅和梅兰芳女儿梅葆玥的卧室,现设有梅兰迎春画展,展出梅先生的代表作《春消息》,以纪念梅先生诞辰125周年。西厢房三间原是长子梅葆琛一家居住,如今也展出有梅兰芳的《墨梅》图以及演出曾用过的戏箱等。
梅先生去世后,梅宅几经变化。梅兰芳家属及秘书徐姬传于1968年先后搬出小院,后成为中国京剧院单身演员宿舍,曾任文化部副部长、《红灯记》李玉和扮演者钱浩梁也在此居住过一段时间,最后还做过北京599厂的招待所。为修复梅兰芳故居,文化部艺术局聘请了梅兰芳儿子梅绍武、梅葆玖,秘书徐姬传等共同研究,力求修旧如旧。而在1986年10月23日梅兰芳故居正式开放前,梅先生家属则向纪念馆捐献了梅先生所藏名人字画、明清家具、瓷器铜器、戏剧书刊、舞台影集及其他生活用品共3万余件。
GO提示
梅兰芳纪念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票价为10元,开放时间为9:00—16:00。
来自|北京晚报
文并摄|袁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