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定阜街一号,原辅仁大学旧址,辅仁大学是一所著名的教会学校。在辅仁大学建校前,它是涛贝勒府的一部分。
涛贝勒是光绪皇帝的亲弟弟,1902年迁居到这里,当时的涛贝勒府占地4万多平方米,是一处坐北朝南由府邸、花园和马圈三大部分组成的大型宅院。1925年3月,罗马教廷用16万元租金租了涛贝勒府,作为建校场所。
1929年,辅仁大学在涛贝勒府马圈和花园南侧空地开始建教学楼,第二年竣工,建成了您眼前这座欧洲人设计的中西合璧的楼房。大楼在内部架构上采用了西方建筑的工程技术和材料,主结构采用钢骨水泥,也装有现代化的电灯,自来水等设施。在外部造型上仿照中国宫殿建筑的一些元素,如歇山式屋顶和屋脊上的走兽是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式样。建筑装饰上也使用了大量的中国元素,如绿色的琉璃瓦、雕花的木制窗框、带有金黄色铜钉的红漆大木门。汉白玉须弥座等。这样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反映了中西文化各自的特点和融合的可能性。这样一种建筑风格,又同什刹海周边环境十分协调,让人赏心悦目。这种中西融合的建筑风格,恰好也体现了辅仁大学兼蓄、包容的文化特色。
接下来,向您简要的介绍一下辅仁大学的创建经过和文化特色。
辅仁大学的创办人是一位叫英华的天主教知名人士,为了让国人既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又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他同好友马良联合给罗马教皇写信,强烈请求在北京创办公教大学。公教是天主教的另一个名称。1925年3月,美国天主教会士奥图尔博士到北京和英华等人一起筹办北京公教大学。1927年,北京公教大学更名为辅仁大学。这辅仁二字可是很有来头的,它取自孔子《论语》中的“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辅仁大学办学之初就提出了“介绍西欧新得科学文化之精者,并保存中国旧有文学美术之最善者,舍短取长,不失偏胜”的办学宗旨。也就是要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同时,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待两种文化的优点都要善于吸收。为了更好实现这种办学宗旨,在招收新生的标准上就明确规定所招学生既要具备一定的国学功底,也要对西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辅仁虽然是一所天主教大学,但是并不以国藉、宗教信仰作为对教师和学生的衡量标准,这种包容精神,在当时条件下是十分难得的。辅仁大学能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思想、观念、文化以及持不同观点、政见的人,所以才能名师辈出,人材济济。咱们举个例子吧,您知道著名书法家启功吧。
1933年,启功初中毕业,启功的祖父托人拿着启功的作业见陈垣校长,想给启功找一个谋生的机会。陈垣校长经过几次同启功接触、仔细观察之后,认定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栋梁之才,就打破“学历不够”的框框,下决心扶植培养这个年轻人。启功先生通过在辅仁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几十年的教书育人,成为闻名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和书法家。
辅仁大学在办学过程中,也经历着国家和社会的沧桑变化,承担着社会赋予的责任,逐渐形成了“坚韧、爱国”的文化特色,坚韧就是不屈从外界的压力和影响,始终坚持自己的办学特色和风格。爱国就是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通过各种方式做出自己的努力。特别是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侵略者占领北京后,辅仁大学充分利用教会学校的特殊身份,始终坚持行政独立、学术自由、不用日本教材,不悬挂日本国旗,不以日文作为必修课,延缓民族教育,培育爱国青年。当时敌伪经常找机会对陈垣校长威逼利诱,但他始终利诱不为动,威逼不就范,表现了作为炎黄子孙和学者应有的气节。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陈垣带领辅仁大学的师生,步行至西直门,迎接人民解放军入城。1951年11月,在中南海怀仁堂国宴上,毛泽东称赞陈垣“读书很多,是我们国家的国宝”。1952年辅仁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所以在现在辅仁大学的旧址上挂了北师大的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