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胡同之雨中漫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借用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一首诗句,非常恰当地形容了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的什刹海。虽然不如西湖的湖光绿意、秀色可餐,但是沾染浸泡了这么多年的帝王官宦之气,什刹海透露出的不仅仅是滨湖的风光,其中更隐含着老北京传统文化的风土人情。

一、序

  某个无名无姓的周末清晨,大雨倾盆,听着收音机FM90.0音乐之声频道的天气预报,市气象局发布了暴雨蓝色预警,心想一天也就这么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的过去了吧。到了中午,天公作美,雨势渐渐小了,虽然没有停,但也是稀稀拉拉一点两点。
  正在犹豫今天做些什么事情的时候,脑子里突然蹦出了一个想法——逛什刹海。最近在微博、论坛上经常能看到关于什刹海的文章,对于什刹海的酒吧、小吃和烟袋斜街,人们已经是耳熟能详,甚至可以说是中外闻名了。但是,什刹海的胡同,这些错综交叉的网状线路,又有多少人了解,多少人深谙其中的传奇故事呢?
  于是,有了初步的想法,便开始计划今天的出游行程。既然要玩,就要不走寻常路,绕开那些众所周知的大胡同,在网上着实搜索了一番,对什刹海的胡同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最终,形成了一份内容丰富的胡同游览线路,包括了什刹海名称的由来——糖房大院胡同、什刹海小吃特色——孝友胡同、什刹海最长的胡同——鸦儿胡同、丝绦的生产胜地——大小金丝胡同和张之洞故居的所在地——白米斜街等,绝对是本人原创、独一无二的什刹海胡同游线路图。计划游览时间为2-3个小时,建议步行,便于零距离接触每条胡同的特殊气息。
  然后,拿起背囊,开始了绵绵细雨中的什刹海胡同之旅……

二、探秘糖房大院胡同

 

湿漉漉的糖房大院胡同深处

  第一站,来到了糖房大院胡同的南入口。看到这,我相信很多人都会好奇,什刹海地区那么多有名气的胡同,为什么笔者会先到此处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我在今年看过北京电视台《这里是北京》的一期节目——北京有个什刹海,这期节目中详细介绍了“什刹海”名称的由来,包括“多庙说”和“一庙说”云云。其中,“一庙说”的主角——什刹海寺,就位于糖房大院胡同27号,据说解放前还有和尚居住,现在寺庙已经不存在,而是一处民宅。不去深究这个说法的真伪,至少它给了我们一个可见的什刹海名称起源的参照物,这也是我选择此处作为胡同之旅起点的唯一原因。

什刹海寺遗迹现在已变成民居

三、寻访孝友胡同

孝友胡同的幽静小路

  出了糖房大院胡同往东转,就到了孝友胡同,这条胡同本身可能并不被大家所熟知,但是要说到胡同里的一处地点,我相信肯定是中外闻名的,那就是“九门小吃”。

紧临后海的孝友胡同入口

  在“九门小吃”近3000多平方米的老式四合院中,囊括了京城传统的小肠陈、褡裢火烧、爆肚冯、奶酪魏、茶汤李、月盛斋、馅饼周、德顺斋、年糕钱、羊头马、豆腐脑白和恩元居等12家老字号小吃,让人足不出户品尝京城均有百年历史的具有代表性的十多家传统老字号共300多个品种的小吃,感受当年北京前门门框胡同内小吃家儿挨家儿,摊儿挨摊儿,叫卖嘈杂热闹的市井风光。以上是百度百科的详细记载,笔者只想提示一点,那就是九门小吃的价格真的是有点儿小贵,各位在品尝小吃、一饱嘴福的同时一定要留意啊!

蹉跎陈旧的九门小吃影壁

四、迈步鸦儿胡同

  穿过孝友胡同就到了后海北沿,由于雨势比较大,所以此时的后海游人不算多,非常清静。沿着后海河沿徒步前行,哼着小曲,一边走一边侧目望向后海水面,看着水中三三两两游泳的人们(注:什刹海是禁止游泳的),心中无限惆怅。不想谈什么大丈夫志向远大、为国献身,至少此时,心中是静的,是平的,是飘向远方的。

后海一角

  路过宋庆龄故居醇亲王府等一连串的故居遗址,到了宅门涮肉左转再右转,直行走过一条街就到了本次的目的地——鸦儿胡同。可以说,鸦儿胡同是后海最长的一条胡同,由西向东延伸与烟袋斜街相连。

鸦儿胡同西入口

  提起鸦儿胡同,最为有名的就是鸦儿胡同中段北侧的广化寺。广化寺坐北朝南,占地1.38万平方米,拥有殿宇329间,分中、东、西三大院落。整座寺院建筑严谨,僧房毗连,形成院中有院的建筑特色。寺内古柏苍翠,花草溢香,曲径通幽,现在是北京佛教协会所在地。1986年,在广化寺西路祖堂内组建北京佛教音乐团,演奏“京音乐”即佛教音乐,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庄严肃穆的广化寺

  其实,在鸦儿胡同还有一座故居遗址——萧军故居,简单介绍一下。萧军,原名刘鸿霖,出生于辽宁省义县沈家台镇下碾盘沟村,即现凌海市所属大碾乡人,笔名三郎、田军、萧军,是“东北作家群”的著名代表。1934年10月,创作了著名的《八月的乡村》,奠定了其在文坛上的地位。“但得能为天下雨,白云原自一身轻。”萧军生前的这两句诗就是这位著名作家的精神写照。鸦儿胡同6号,现在这个院子已经非常残破,房屋也快坍塌,让人不得不为这位昔日慷慨激昂的文坛巨匠感到一丝悲意。

残破不堪的萧军故居

五、闲逛大小金丝胡同

  通过鸦儿胡同就到了烟袋斜街西口,右转跨过银锭桥,不顾左右两旁的美景和熙熙攘攘的游客,径直插进了银锭桥南面的胡同中。其实,对金丝套地区的大小金丝胡同并没有太多认识,最初只是对这两个胡同的名称感到好奇,于是在出发前胡乱百度了一番,原来胡同的由来都是有故事的。
  金丝套地区在明朝时有织染所,职掌内承运库所用色绢。不仅供应内廷,而且供应外廷。色绢,是一种染有颜色的丝织品,织染所后来被废除。到了大清朝,这个地区被称为金银色绦胡同。金银色绦是一种金、银色彩的带状丝织物。后来又到了民国期间,“色绦”被民间传为“丝套”,分为两条胡同。宽的叫大金丝套胡同,窄的叫小金丝套胡同。1965年去“套”,简称大金丝和小金丝胡同。当你了解胡同的历史和背后的文化之后,怀揣着对胡同的敬仰之情走进去的时候,哪怕这条胡同再平凡不过,眼前的场景也定然是不平凡的。手摸着胡同的一砖一瓦,穿梭时空,回到明清年代,看着眼前编织工人忙忙碌碌的身影,刹那间心也跟着活跃起来……

大小金丝胡同一景

六、别离白米斜街

白米斜街东入口

  最后一站,不辞辛苦绕过半个前海,来到了荷花市场东侧的白米斜街。最初听到“白米斜街”这个地名儿的时候,还以为是“百米斜街”,顾名思义,也就是胡同有一百米长,并且是斜的。但是来到这里之后才发现,原来是“白”,而不是“百”。走到这儿的时候,雨已经小了很多,有些行人已经不再打伞了。刚进胡同,就看到几个小朋友在跳皮筋,一下子就想起了自己在小时候跟伙伴们一起,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大家都欢欣雀跃地玩着跳皮筋,不争输赢,只为高兴!一进胡同的童年回忆,一下子增添了对这个胡同的好感,心想这才是咱老北京胡同应该有的画面吧。

正在玩跳皮筋的小朋友

  继续往前走,白米斜街11号是清末洋务派首领张之洞的故居,相较于萧军故居,张之洞故居算是幸运的,虽然被单位占用,但是它至少是存在的,且保存着当年的古魂古韵。因为不能进入参观,此处省略500字,不再详述。

张之洞故居大门

七、游之后感

  有名胡同三千六,没名胡同赛牛毛。这是形容北京胡同最常用的一句话。我相信任何人,一旦进入什刹海的周边胡同里,都能充分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
  至此,什刹海胡同的雨中漫步算是结束了。什刹海有很多有名的胡同,像南北官房胡同、大小凤翔胡同和柳荫街等等,这些胡同承载着老北京的建筑历史,同时也构成了北京文化旅游地一个品牌——胡同游。有机会,笔者一定会把这些胡同都逛遍,欢迎志同道合的“胡同丝”们加入这一阵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