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来源与历史地位
形成与演变
什刹海的形成与演变



  谈起什刹海水域,就要先说永定河,今天的什刹海原本是永定河的一段宽阔的河道。到金代的时候,这里的水域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白莲潭在该水域最为显著。1153 年,金朝在修建行宫时,将白莲潭水域分割成南北两部分,南半部分进入皇家园林区,成为现在的北海和中海,北半部分仍留在民间,成为现在的什刹海,它们经过八九百年的历史岁月各自成为不同的文化载体。
  1279年元朝建立,北京成为了全国的都城,这片水域在大都的建设和发展上,起了重大作用。当时全城自北向南的中轴线就是紧傍什刹海东岸而选定的。大都城建好后,大科学家郭守敬,将昌平白浮泉的水和玉泉山的泉水都引进什刹海,扩大了水面,使什刹海成为京杭大运河终点码头,每年江南地区的数百万石粮食通过京杭大运河到达通州,再通过通惠河来到什刹海,盛况空前。元代全国水利最高机构都水监,相当于今天的水利部,就设在什刹海东岸万宁桥附近。
  从明代起,什刹海不再是通惠河的码头,湖水面积逐渐缩小,但它仍然是城内最大的水面,丰富的资源引得人们建寺庙、王府、楼馆、官署以及私家园林,同时也吸引各阶层人士前来赏水、踏青、游玩、集会,什刹海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场所,人文荟萃,丰富多彩。
  什刹海还是京城著名的经济中心,在什刹海北岸聚集了南北客商,各种店铺、各种小吃、茶房酒楼、客栈会馆,一座连着一座。总之,什刹海同北京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实为北京不可多得的瑰宝。
  说了这么多,什刹海名称究竟是怎么来的呢?前面提到这片水域金代叫白莲潭,元代定都北京,长期生活在内陆的蒙古人看到这里的水面宽阔得像大海,所以就叫“积水潭”或称“海子”。明代时这里的众多寺庙中有一个佛寺叫什刹海,寓意佛法无边。从明代晚期开始,什刹海的名字越叫越响,终于替代了积水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