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来源与历史地位
漕运
什刹海:历史上重要的漕运码头

 什刹海:历史上重要的漕运码头

发布时间:2012-9-07


      什刹海,古时称为“高梁水”、“三海大河”或“海子”。三海即前海、后海和西海(积水潭)的总称。

  什刹海早已闻名天下,但仍有很多人搞不清前海、后海、什刹海、荷花市场、烟袋斜街这些地名,其实从广义上讲,它们所指的都是同一个地方——什刹海,当然,具体的位置和出入口还是有所差别的。与地名相比,搞不清什刹海历史的也大有人在。悠悠几百载,浓浓京味情,什刹海的故事数也数不清,本文简略介绍了什刹海的发展历史及文化魅力,希望今后再逛什刹海,不要仅仅把它当成一条酒吧街。

  大运河终点的码头

  古代的北京,从三国时代以来曾多次兴修水利工程,到元朝至元九年元世祖忽必烈建都于北京,在原金中都的东北方向建成大都城。为解决皇城及民间的用水和漕运物资之需要,忽必烈下旨指派元朝的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兴修水利。后于至元28年郭守敬设计白浮堰,引西山玉泉等诸山泉之水,经高梁河注入大都城,使原有的前海、后海、积水潭等湖泊的水源更充足。

  郭守敬还指挥疏通了大都至通州的漕运,使积水潭一带水面成了大运河漕运的北方终点码头,因此从元代起,三海地区岸边逐渐成为交通要津和繁华的商业区。当时的“三海”,湖内是商船蔽水,岸上是车水马龙,酒肆茶棚、商贾戏班云集,热闹非凡。文人墨客施耐庵、关汉卿、王冕等人时常来此游玩。

  宽阔的水面及岸边风光,曾有王冕咏之云:“燕山三月风和柔,海子酒船如画楼。”那时站在银锭桥上向西望可看到西山的连绵山峰,留下“银锭观山”燕山八景之一的佳话。清初诗人宋荦曾以“不尽沧波连太液,依然晴翠送遥山。”的诗句来赞咏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