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及北海
最早发源于永定河故道
是北京城的核心水系
在北京3000多年建城史
和
800多年建都史中
具有重要的地位
特别是在水利发展史上
其水运、灌溉、供排水、景观、生态等
水利功能集中
高度体现了北京水文化特征
今天,让我们和小编一起
看看什刹海地区的冰窖吧~
小知识
古时的人们并未掌握先进的制冷技术,面对“令人汗颜”的炎热夏天,他们便想到了这样的方法——制造冰窖储冰。
冰窖是古代人们用以储冰避暑的窖穴,当时的人们会在冬天河水被冰封的时候,动用大量人力去河水上切割冰块,然后通过特殊手段放在冰窖中储存起来,一直等到夏天再使用。
据《大清会典》记载,清朝一共在京城四处设冰窖18座,共可储冰20.57万块,统一由工部都水司掌管。冰窖中储存的冰,每块一尺五寸见方,重约80千克。清工部都水司设有采冰差役,每年冬至后半月开始即往故宫护城河、北海、御河等处采冰,每年冬季可重复采冰三至四次。清代对供冰时间也有规定,从每年阴历五月初一开始至七月三十结束。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冰箱、空调取代了天然冰的功能,冰窖、天然冰也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目前,在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之中,以冰窖为主体的有两处,快跟着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雪池冰窖
雪池冰窖位于西城区什刹海街道雪池胡同10号。2003年12月11日被公布为第七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原为专供内廷用冰的设施。每年腊月由专人从太液池、什刹海、筒子河及护城河中取冰,经陟山门运至冰窖收存,作为坛庙祭祀以及宫廷生活之用。
潘荣陛所著的《帝京岁时纪胜》有记载:“腊八日御河起冰贮窖,通河运冰贮内窖,太液池起冰贮雪池冰窖,开謻(yí)门运之。各门护城河打冰,于河边修土窖贮之,夏日出易甚便。”这里的“謻门”便是当年为向雪池冰窖运冰,而专门设置的门,平时常闭而不开。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金受申先生所著《老北京的生活》一文中便谈到:“城内冰窖以雪池冰窖为最洁净……所藏冰块,是由北海伐取,经陟山门运出。”
雪池冰窖内部图
雪池冰窖原建筑共有一组六座,沿北海东墙坐北朝南五座,最东处横列一座。均为半地下建筑,用城砖砌筑而成。两端山墙上开有宽1米、高2米的拱门,有台阶通往窖底。窖内为砖砌拱券顶,外部上覆琉璃筒瓦。为了提高隔热保温效果,冰窖墙体和拱顶及屋瓦间填有很厚的夯土。现存的两座冰窖由北海公园管理使用。
恭俭冰窖
恭俭冰窖位于西城区什刹海街道恭俭五巷5号,2003年12月11日被公布为第七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恭俭冰窖整体坐西朝东,屋面为双勾连搭合瓦顶,半地下建筑。
清代冰窖有砖窖、土窖之分,窖冰也因采自不同水源而使冰质存在高下之别。恭俭冰窖由城砖砌筑而成,山面为券门,墙厚1.4米,窖内为砖拱结构,高6.26米。
清代对用冰一事曾制定严格的等级规定。由工部都水司所辖的18座冰窖,统称“官窖”,特供宫廷和官府用冰,恭俭冰窖即为其中之一。此外还有“府窖”,为获特许的一些王府自建自用的冰窖。清代规定民间不准擅自经营冰窖。而到了民国以后,禁令取消,北京便陆陆续续陆续出现了很多民营冰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