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一座建在古都上的城市,老城更新是永恒的课题。近年来,什刹海街道以中轴线申遗为抓手,持续推进老城整体保护和有机更新,什刹海辖区正绽放全新光彩。日前,钟鼓楼周边第五立面环境品质提升项目正式通过专家验收。该项目自2021年6月启动,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什刹海街道工委办事处、什刹海阜景指挥部齐心协力、统筹谋划,精准对标,狠抓落实,确保按时完成任务。钟鼓楼周边平房四合院及沿地安门外大街商业店铺的第五立面风貌、公共空间环境实现整体提升,极大改善了钟鼓楼俯瞰眺望景观。
前后对比
微整治 微修缮 微更新 恢复钟鼓楼周边风貌
屋顶被称为建筑的第五立面。钟鼓楼周边第五立面是中轴线申遗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北京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红墙黄瓦老皇城、青砖灰瓦四合院,豆汁焦圈钟鼓楼,蓝天白云鸽子哨,讲述的就是老北京城的历史风貌。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从钟鼓楼上俯瞰眺望所看到的不再是青砖灰瓦,周边建筑屋顶上的私搭乱建、生活设施。随着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施行,钟鼓楼周边第五立面环境品质提升势在必行。
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及街道工委的领导下,由区派干部、阜景街指挥部干部、街道干部、社区工作者共计25人组建钟鼓楼周边第五立面环境品质提升工作组,并成立临时党支部。工作组根据片区划分工作小组,以“微整治、微修缮、微更新”为理念,尊重在历史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时代特征和历史信息。对不符合中轴线申遗要求的屋面进行改造,包括拆除楼顶违建、改移附属设施、改造鸽舍等。自2021年6月至今,钟鼓楼周边第五立面环境品质提升共整治点位344处,截至目前,西北片区完成屋顶修缮整治64处,空调室外机全面消隐、屋顶上架太阳能板全部撤除,4条胡同公共空间整治完成,福德庵整体修缮即将收官,地安门派出所降层完毕。东南、西南片区完成了沿地安门外大街9处重点整治对象的屋顶修缮改造,16组院落内二层违建基本拆除,屋顶全部完成修缮整治,空调全面消隐、太阳能板全部撤除。
眼下正值北京的深秋,天高云淡,此时登上鼓楼凭栏远眺,蓝天白云、红墙黄瓦、青砖庭院全部尽收眼底。再配上不时传来的鸽哨声,让人感受到这才是原汁原味的北京城。
居民协商 一户一策 留住老北京的鸽哨声
鸽子哨作为北京城的“空中交响乐”,是很多人记忆中的北京声音。随着第五立面整治工作的开展,鸽笼改造成为最为急迫的议题。既要保证钟鼓楼周边第五立面环境品质符合中轴线申遗标准,也要保留住属于老北京的鸽哨声。
在钟鼓楼西北侧的一个狭窄的小胡同内,住着老史一家四口。别看屋子不大,不仅住着四口人,老史还养了十几只鸽子,鸽笼就架在屋顶上,风吹日晒早已变得灰黄,远远一看显得十分扎眼。
为了妥善地解决鸽子笼改造的问题,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作组成员充分利用居民议事协商,听取老史等养鸽户对于鸽笼整治方案的看法,倾听民众意见,从实际出发,利用“一户一策”的方式,或为他们免费置换了新鸽子笼,或将鸽子笼改到不显眼的地方。
老史的新鸽子笼是铁做的,顶上做成老房顶的样式,整体涂成深灰色,与钟鼓楼周边第五立面的风貌融为一体,从高处望去,谁也看不出那里曾经是一处扎眼的鸽子笼。傍晚时分,老史来到屋顶,打开新的鸽子笼,把鸽子赶到房子上空,看着连成片的鸽子在钟鼓楼周边一圈圈地盘旋,听着那再熟悉不过的鸽子哨声,构成了老北京独有的烟火气息。
坚持规划先行 整体提升城市品质
此次第五立面环境品质提升项目,什刹海街道坚持规划先行,整体提升。委托清华设计院为设计单位,结合中轴线申遗工作编制高水平设计方案。方案中着重规划第五立面整治与地外大街整治相互结合,整体推进,同时二者交圈位置要做到设计对接、交相呼应。
在地外大街9号的整治过程中,结合地外大街外立面改造,充分考虑历史风貌特点,重新确定屋顶形制及肌理,恢复传统屋面,将原有烟道等设施统一设计藏于坡顶传统屋面等,整体打造,提升城市品质。
随着钟鼓楼周边第五立面环境品质提升项目的完工,围绕什刹海的“文化探访路径”正式形成。以旧鼓楼大街为起点,经地外大街、平安大街、西什库大街、西安门大街、鼓楼西大街,最后回到鼓楼脚下。游客无论是高处俯瞰,还是漫步骑行,都能领略到中轴线文化精华,感受到老城传统风貌,品读老北京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