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叫了那么多年的“什刹海”,错了?
发布时间:2022-09-16

什刹海,又名海子。明清时,西海名积水潭,前海、后海称什刹海。也有人说由于明代在海于岸边建了一处寺庙,名什刹海寺,所以海子就随之而称为什刹海了。

为此,关于什刹海名之由来,便成一谜。

关于什刹海之谜,周汝昌曾发表文章这样写道:“一般的或公认的说法是,什刹海之得名是由于明代在海子岸边建了一处寺庙,名叫什刹海寺,因此这里的海子就随之而称为什刹海了”。这听来全然是顺理成章,名正言顾,似无可疑。

微信图片_20221009112835.jpg

什刹海寺,据记载,位于龙华寺以西,建于明末万历年间,门东向,对着稻田,方圆50亩,筑舍30间。鳞次如号舍的样子,佛殿只占其一舍,不另立大殿,格局别致。

可是,那个“顺理成章”的说法,细一琢磨,便又生出许多问号来,乃觉理未必顺,章未必成。

第一,“什刹”之解并不一致。另种说法为另有“九庵一庙”,共为十刹。

第二,对“刹”字也有不同的理解。如谢锡勋的诗,称为“汊海”,注曰“十汊海”。张之洞的诗又称为“石锸海”。锸,即闸,石锸是指前海西口建有响闸。

第三,还有一个传说故事,大意说这片大水面是明代豪富沈万三,窖藏银子的地方。沈万三被“整”,他的银窨被掘发了,才形成的这一大片“坑”,云云。传说的人还有意强调说:“这原叫十窖海,不是什么十刹海!”

这就表明:从老百姓到文化人士,各层各界,实际上都不“承认”那个“刹”,包括写法和读法。那么,真是从万历年盖了个“什刹海”寺才出现的这个给海再强安在头上的新名字的吗?这可就令人满腹生疑了。

我们知道所谓“外三海”即积水潭、后海、前海,原本也没有分称,只叫积水潭,或泛称海子。后来,积水潭也写成积水滩,最后,这名专归了紧西面的德胜门以西的那片水。当时的清代商邸改作医院,即以积水潭为名。其实,此名是大俗话,是一点儿“雅味儿”也没有。此“潭”旁建有净业寺,可是后来很多诗文家都把后海称作“净业湖”了,此为一奇。

再者,什刹海本在后海边,可是后来以至今天,又把“什利海”一名专指前海了,此又一奇。

在早,最西的积水潭有“莲池”之名,可是后来又专称最东的前海为“莲花池”、“莲花泡子”,此亦古今之变,非奇而亦觉为奇!

古书中对后来的“什刹海”的称呼,就有很多种,如:南海、后湖、玄武池、鸡头池、莲塘北湖、玉河、玉泉……这么些称号,可说是大家都在混乱叫,本无定名可知。

“什刹海”云云,显然是这种情形之下“应运而生”的硬安上去的东西,从辽、金、元到明代大部分年代,都没有过那样一个怪名日。用句成语,也许就是“不足为训”吧。

从西北方流来的这条“河”,本来是城郊外的一带野水荒湾,位于辽金都城的东北方位。元代拋弃了旧都城,另于它的东北地区别建新城,名曰大都,一下子把这条野水荒湾圈进了大都城,成了重要的漕运海子与“太液池”。

至此,这条“河”的六“段”的第三段交了红运,地位抬高,身价百倍。这还不算,等到明代加筑皇城,竞将那些段强行“隔离”,于是“内三海,再也不是“人间”而变成“天上”了,万民无从膽仰一眼了。从此,“外三海”才又变为“半野水”被摒于皇宫内苑,但还幸居神京皇城的城墙之内。

微信图片_20221009112840.jpg

可是,变化还不到此为止。辛亥革命以后,为了推翻帝制,打倒皇权,所以连“皇”城也拆除了,于是宫内的太液(北海)得与宫外的“前海”重新“见面”,这时,外三海虽然是“外”实居城“内”。过了些年又把那座元、明、清三代大力经营的世界谁一的古都城全部拆掉。于是,“外三海“从“仍居城内”又变成了“无内无外”,无以名之了。

这一带水域,海、湖、池、泡、塘、潭……人们都为它拟取佳名,它的特色极当极大,金代已在此处建起规模宏丽的离宫,而宫左却又“引泉”种稻,一直经历元、明、清、民国各代,遗风余迹,长期来断,直到后来填平前海的西半部分建“体馆”,这才绝迹。再加上元代漕运的大码头所在,海子边侧兴起了百般的商业盛况,而且也有名园古刹。

明代则寺庙新增,琳宫接望,贵家名园也越发密布于左右。这样的一处奇特的“综合性景观〞不但在全北京无可再觅第二处,就在全国,也未必能有与之媲美的地方。它是“城市山林”,过去盛产莲荷菱芡,鸥凫翔集,林木荫浓,而不远又是楼台金碧,宫阙崔嵬。所以金代的名诗人赵秉文,把这里比作唐代长安城畔的名胜“曲江”之地。

元代海子岸边有万春园,新进士聚会于此,完全是仿效唐时典故美谈,而明代将这儿的一座大刹海印寺改名为“大慈恩寺”,更是有意要想“恢复”曲江故事——曲江之侧。慈恩寺有大雁塔,新登第的进士“雁塔题名”一典,就是这里了。著名的杏园、乐游原……也都相接密迩。

如此看来,“什刹海”的历史中包含着极为丰富而美丽的历史文化内容,而这种文化内容是应当重视、保护与弘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