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畔借着柳树支起的凉棚内,
也可以爽适的吃半天茶,咂几块酸梅糕,
或呷一碗八宝荷叶粥,
愿意洒脱一点儿的,可以拿上钓竿,
到积水潭或高亮桥的西边,
在河边的古树下,作半日的垂钓。
——老舍《北平的夏天》
什刹海是老北京风土人情的浓缩地,一花一草、一砖一瓦,抑或一猫一狗,都尽显北京风情。
作为历史文化保护区,什刹海是北京内城唯一一处具有开阔水面的开放型景区,同时也是很多老北京人内心深处留有美好记忆的地区。
回忆顺序不分前后 @雨后的什刹海,空气凉爽透着些许湿润,知了从树下洞里爬出来,这时正是抓它们的好时机。 围着树转一圈,运气好时,有两三只知了正先后在树干上爬,矮处的可用手抓到,高处的就用树棍拨下来,装在搪瓷缸子里,回到家先用清水洗去泥土,然后放在盐水里泡好后炒着吃,那种美味至今仍留在脑海里。 @记得小时候,只要买上5分钱的门票,就可以尽情地在什刹海里游泳。水面上还有负责救护的船只,管理有序。在靠近湖心岛的地方隔着网,中间有个豁口,经常有胆大的人通过那个豁口游到湖心岛。 三分之二的前海还包括相连的后海、积水潭等连成一片的水域是野泳者的乐园,岸边水不深,没到腰部或胸前,水底有毛茸茸的水草,踩上去软绵绵的。在什刹海的野泳充满了惊险与刺激。 @小时候上什刹海应该都对街名印象最深,比方说柳荫街,总觉得什刹海的树是这片儿最大的一个特色,据说过去谈对象都奔这片儿,再倒退二十年,河边上没什么石头路,都是一片树林,里面有木头椅子,净是些谈情说爱的年轻人。 @整个六七十年代,什刹海冰场是四九城时尚的最前沿,是北京青年们最喜欢的地方之一。一身崭新的“国防绿”或者“将校呢”就是最时髦的装束,姑娘们则戴一条红围脖,梳两条麻花辫。溜冰、打冰球、玩冰车……在冰场上肆意挥洒青春、留下了无数美好的记忆。 @冰鞋在那个时代极为昂贵,几乎没有多少人买得起,滑冰以借冰鞋为主流。偶尔有谁自带冰鞋,前后褡裢式地一背,没上冰场就神气活现,冰滑得好赖都不重要了。什刹海冰场有专门磨冰刀的,冰刀边缘磨钝了,上冰场蹬不住冰,易摔倒,冰场就有了新营生——磨冰刀。 @那时的北京冬天很冷,什刹海的冰层足有一尺多厚,怎么知道的?因为冰层特别厚,怕里面的鱼缺氧,就在冰上截出大洞,露出水来,在这样的冰层上玩儿特别踏实。 冰车是自制的,找一个能坐下一个人的木板,底部钉上两块木条,在木条上装两个铁条,有条件的还会装三角铁。用冰钎往后戳,冰车就往前滑动了,快乐也就随之开始了。 @每个在什刹海边上踱步遛弯的大爷,年轻时都可能在冰面上旋转如飞,英姿飒爽。 忆峥嵘岁月,有的是经验之谈:早年间冬天上冰,会先用钢钎扎冰面,就是再犯懒,也得用冰刀试试。冰刀砸在冰面上,如果裂纹是往四周散开的,就得加点小心,说明冰面底下的茬子还是竖着的。 “横茬冰才禁得住人”,冰面真冻瓷实了,底下的茬子就跟一张网似的。 @什刹海四季都很美,“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是《帝京景物略》对什刹海的赞美。冬天人们在冰上嬉戏,夏日可以在湖畔赏莲,坐在垂柳下乘凉,感受惠风徐来,藕香扑面。 或者找间茶馆坐下,吃着应时小食,观看京韵京味的演出,不禁令人想起当年各方才俊欢聚于此,赏景会友的场面。虽然岁月变迁,风物依然如故,什刹海的可贵,便是如此了。 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 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 或苇叶上的嫩蜻蜓, 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 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所怕, 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老舍《想北平》 如果这些追忆,也让你想到了过往——那些曾经在什刹海度过的闪亮的日子,敬请关注《我是规划师》第九集《你想静静吗?什刹海》。你会感慨它的过去,也会赞叹它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