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西海湿地公园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街道,公园占地面积10.9公顷,是首都功能核心区内唯一的一处城市湿地,公园结合了历史文化以及湿地科普知识和休闲游览等功能,是一处既朴野自然,又具有文化特色的湿地公园。
西海是什刹海中以德胜门内大街为分界线西边的水潭,也叫积水潭,这片水面由来已久,据考证它是很早以前永定河的故道,后成为高粱河道,再后来,因为战乱,高粱河下游逐渐被泥沙淤塞,河水很难流走,就积蓄成湖,也就是积水潭。
金代时,当时的统治者们以积水潭的水源为依托,建造了许多离宫别苑。1215年,蒙古军队占领了金中都,经过战争,金中都城遭受了严重破坏,且金中都的水源已经出现水量不足的情况,无法满足城市日常生活。1267年,蒙古统治者开始以积水潭为中心建设新的北京城作为首都,也就是元大都,当时的积水潭面积包括今天的什刹海全域及地铁太平湖车辆段等区域,这样大的水域足够满足新都城对用水的需求。
在兴建元大都时,由郭守敬担任都水监,他在大都开凿通惠河,完成京杭大运河的最后贯通,这使得江南的漕船能够直航元大都城内的积水潭,由此带来了商业的繁荣,积水潭两岸成为百货市场、客栈会馆、酒楼茶肆的聚集之地。
郭守敬是元代著名的科学家,他在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西海北沿的汇通祠内就辟有一座郭守敬纪念馆,在展馆中,人们可窥见其一生的丰功伟绩。
汇通祠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旧称法华寺,因供奉镇水观音菩萨,又称镇水观音庵,清乾隆二十六年重修后改名汇通祠,并立有御制诗碑,它的碑身通高2.43米,方座夔龙首,是积水潭地区变迁的历史见证,如今它已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原汇通祠在1976年修建地铁时被拆,直至1986年9月,西城区政府决定复建汇通祠,1988年建成并对社会开放。
元朝末年,朱元璋命令大将军徐达北伐,徐达在占领元大都后,在大都北城墙以南五里的地方新建北城墙,这一举措打破了大都原本完整的城市水系,新的城墙将积水潭西北部的水域划在了城外,而城内修建了德胜桥、银锭桥,城内的湖水一分为三,形成西海、后海和前海,也就是“什刹海”,德胜桥以西的水域仍然叫积水潭,也叫“什刹西海”。
明初时,元大都降为北平府,积水潭上游的白浮泉引水渠道渐渐荒废,积水潭的水位开始下降,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皇城的东墙向东移到了运河东岸,船只也无法再直接进入京城之内,原本通达的水系失去了运输功能。
明清时期,积水潭不再作为大运河的重点码头,明代时西海附近兴建起不少私人园林,而到清代及民国时期,西海则成为了野意盎然而少有人烟的地带,这里出现了大量寺庙和祭亡地,西海沿岸成为北京市民葬礼中最重要的“送三”之处。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什刹海地区进行了疏浚,水质和环境较之前大有改善,上世纪80年代时,西海恢复了汇通祠小岛,将寺庙复建在高低错落的山石和郁郁葱葱的松柏之中。2018年,西海又建成了湿地公园,打通了环湖步道,新建了仿古亭和浮桥,提高了湿地公园的亲水体验和游人安全,这里成为了人们在闹市中享受静谧时刻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