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内九外七皇城四”的北京城最具“北京味道”的地界儿,原外城老百姓首先想起来的大概是前门大街,而对于内城的百姓来说,什刹海恐怕就是不二之选了。北京人对于这里的亲切感,来源于这里的一片水域。西苑三海的南海,中海,北海原来都给圈到皇宫里了,所以只有这片水域可以供老百姓消遣玩耍。老百姓夏天到这里乘凉游泳,冬天到这里滑冰,这些都成为了平淡生活中人们最期待的游乐项目。
什刹海名字的由来似乎一直没个定论。民间最常见的就是说原来沿着什刹海水面周围建有十座寺庙。这个说法倒是有个记载。在鸦儿胡同里有个寺庙叫广化寺,其大雄宝殿的台阶底下,有一块石碑,上面有一行文字记载,说当年环绕海子有十座古刹,所以这里得名什刹海。
第二种说法是个老北京的传说。据说当年明成祖朱棣修建北京城需要钱,打听来打听去找到一个姓沈,叫沈万三的人。但是成祖误会了,以为这个沈万三就是当年朱元璋手下的财主沈万三呢,其实这位就一个穷人、是一乞丐。但是皇上就认准了他有钱,非管他要钱。他为了保命没辙啊,就带着一帮兵丁在城里瞎转悠,转到了什刹海这块地方,当年这个地方没有水还是陆地,他实在是没辙了,反正也是死,瞎说吧,用手一指说你们挖吧,这底下有银子。别说,还真挖出了十窖银子,也挖出一个大坑,天长日久下雨积水,这里就成了一个海子。因为挖出过十窖银子,人们就管这海子叫十窖海,叫着叫着走了音,就叫成了什刹海。
第三种说法,就是当年这个地方有一座寺院,就叫什刹海寺。寺院名气大,所以门前这片海就叫做什刹海了。
今天,让我们一起转转什刹海。下了地铁什刹海站,过马路,让我们先去拜拜火神。祝我们一年都红红火火。
流光溢彩的火神庙位于京城的龙脉之上,矗立在风景如画的什刹海之畔。始建于唐朝的632年,那时候称火德真君庙。之后元、明、清,历代都有重修的记录。庙内有殿宇楼阁三重,早年供奉火神、关帝和玉皇。
拜完了火神庙,一大块水域映入眼帘。这就是著名的什刹海啦。
什刹海由前海、后海、西海三块水面组成,为了与北海、中海、南海"前三海"区别,被称作"后三海"。后三海东起地安门外大街,西至新街口大街,南起平安大街,北至北二环,总面积146.7公顷,其中水域面积34公顷,绿地面积11.5公顷。这是北京城内700年以前元大都时期的古老水域。
后三海是13世纪元大都规划设计的基本项目之一,许多建筑年代久远,具有北京传统建筑的典型特征。如金丝套地区的大小金丝胡同,南、北官方胡同和鸦儿胡同、白米斜街、烟袋斜街、南锣鼓巷等。什刹海一带,有40余处文物保护单位。据说,后三海的水域连着故宫的龙脉,从古到今都是风水宝地。所以,历代的高僧们在这里修建寺庙,而王公大臣们则在岸边选址筑府造园,名人们也纷纷迁居湖畔。两岸掩映不少的王府和历代名人故居,有恭亲王府、醇亲王府、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什刹海边的柳荫街还曾住过十大元帅中的八位。
什刹海周边从元代起就是大都城繁华商业区。它在当时是漕运的终点,被称为"北京古海港"。那时沿岸处处是酒楼歌台、商肆作坊。近年来,这里更成为最有北京味儿的地方之一,很多京味儿电视、电影里都经常出现它的镜头,比如《血色浪漫》、《梦开始的地方》、《老炮儿》等等。
现在的什刹海还因为“酒吧一条街”而被年轻人向往。和三里屯酒吧主打的流行和时尚相比,这里因为临近古老的四合院和后海,更多了一丝浪漫情调。除了酒吧,什刹海也不缺知名的老字号餐厅。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烤肉季餐厅。
北京人有个说法,叫做吃烤肉必去“南宛北季”,这里说的“北季”就是位于什刹海的后海边儿上的烤肉季。以烤羊肉著称。
烤肉季创建于清道光年间的1848年,烤羊肉薄厚均匀,入口不膻不腻。除了烤羊肉,著名菜肴还有手抓羊肉、炸羊尾、杏干肉、炒甘肃鸡、扒三白等。设有铁炙子,下面燃旺着松塔松柴,气味芳香。烤肉季烤肉香飘百年,制作十分讲究。来烤肉季吃饭的名人可是不少,老舍、梅兰芳、马连良等先生都曾在这里用餐,溥心畲先生还曾为季氏烤肉题写了“莲池别墅”的匾额。
过去,在烤肉季吃烤肉分为文吃和武吃。武吃就是大家站着围在铁板前,把腌好的肉自烤自吃,肉的老嫩、味道都由自己掌握。烤肉用的筷子也和平时用的不一样,用的是二尺长的六道木竹筷。武吃的姿势也有讲究,一脚踏在长板凳上,一脚踩地,一手托佐料碗,一手拿长竹筷。爱喝酒的,还得再来上两口白酒。可以想象,在当年老北京的烤肉馆内,食客围着炉边或站或坐,吃着烤肉喝着酒,还有黄瓜条、牛舌饼作搭配,有时还会点上一盘沾着臭豆腐的炸馒头片,饭馆内此起彼伏的京腔京韵、京片子,俨然一幅北京四九城的热闹生活图景。文吃顾名思义,就是文雅的吃法,让后厨烤好后,再由服务员送上餐桌。现在吃烤肉,就只剩下文吃这一种选择了。
沿着烤肉季前面的路走几步就上了银锭桥。银锭桥是什刹海前海和后海之间水道上的一座石拱桥,长12米、宽7米、高8米、跨径5米。整座桥由汉白玉大理石砌成,体白如银,由于桥身中间大两头细,看上去就像一只倒扣过来的大元宝,古时老百姓又管元宝叫做“锭”,所以得名“银锭桥”。银锭桥详细的初建年代已无从考证,但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上分析,可能是元代修建的。如今的桥是1984与2011年重建的,1989年被公布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后银锭桥桥头东南处立起了一块由杨萱庭书写的“银锭观山”四字的巨石,成为游客打卡的网红之地。
关于银锭桥民间有一个“三绝”的说法,除了刚才介绍的“品尝烤肉”,还有“眺望西山”和“观赏荷花”。天气好的时候,站在桥上向西观望,可以看到西山,这个就是“银锭观山”。而到了夏天荷花盛开之际,漫步堤岸,可以欣赏夏荷之美。
关于银锭桥还有一个民间小故事:相传清宣统年间,摄政王载沣住在后海北沿醇亲王府,银锭桥是他每天进宫的必经之路。1910年3月31日,汪精卫在银锭桥下埋藏炸弹,想要谋刺载沣,因谋刺行踪被发觉而最终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