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十公里文化探访路径形成闭环,老城传统人居画卷徐徐打开

发布时间:2021-12-24

随着旧鼓楼大街整治提升项目本月基本完成,一条围绕什刹海的“文化探访路径”就此形成。从旧鼓楼大街出发,由北向南顺时针前行,经过地外大街、平安大街、西什库大街、西安门大街,最后到达鼓楼西大街。无论是漫步还是骑行,游客都可以在这近10公里的探访路径中,欣赏中轴线文化精华、老城传统人居“画卷”、街面上的建筑“博物馆”以及北京最古老斜街。在感受历史印记的同时,品读老北京的多元文化。

 20211222_008_138613.jpg

  变身日夜有景“温情”老街

 

  虽然名字里有个“旧”字,可如果没有刚刚亮相的这条大街,探访路径的闭环就形成不了。作为什刹海“文化探访路径”的起点,揭开神秘“面纱”的旧鼓楼大街,已经变成了一条日夜有景、充满温情的老街。

 

  漫步在刚刚亮相的旧鼓楼大街上,抬头一望,便可见海棠角样式、冰盘檐等多种风格搭配的建筑,呈现北京传统民居建筑风貌。恢复风貌重在细节,一个冰盘檐中透出匠心。什刹海阜景街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刘维岩说,整条大街60个点位建筑风貌的提升过程中,93%是通过“微修缮、微改善、微更新”完成的。

 

  细微之处最见匠心和功夫,这条承载着老北京传统中轴线风貌的大街正努力向着有景可赏,更加宜居的方向提升。

 

  作为北京冬奥组委“点亮中轴线”的一部分,旧鼓楼大街景观提升不只局限于白天场景。在改造过程中,夜景照明整体采用了低亮度弱对比的方式,主要采用暖色光、静态光,突出住宅入口以及载体较好的商业建筑,对中高层现代建筑弱化处理,二层以上不设照明。

 

  目前,旧鼓楼大街的绿化景观提升工程正在加紧收尾,预计明年春季整体亮相。届时,完全亮相的旧鼓楼大街将成为串联起钟鼓楼、鼓西大街、地外大街和万宁桥、南锣鼓巷、什刹海的关键。一幅老城传统人居“画卷”,正在缓缓展开。

 

  西安门大街

 

  展示开放的建筑“博物馆”

 

  近10公里的什刹海“文化探访路径”,串联起多元的老城文化,也展示着自元、明、清至今的各式建筑。西什库大街的哥特式建筑和西安门大街街面上不同时期的典型建筑足以让人们眼前一亮,细细品味其中“风骨”。

 

  东起府右街,西至西四南大街,西安门大街曾是连通皇城内外的重要通道。不久前,这里刚刚完成提升亮相。用“大美则素”的手法进行一番“卸妆”,西安门大街上的建筑焕发出不一样的容光。

 

  踏入西安门大街的一刻,西四路口的红楼公共藏书楼率先映入眼帘。红砖外立面正应“红楼”二字,细看砖面,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的口号、标语依稀可见。

20211222_008_142613.jpg 

  虽显斑驳,可在上世纪30年代,这儿可是北京为数不多的“洋地方”。

 

  项目设计师史琦说,藏书楼曾是北京市第一家宽银幕立体影院、第一家“无障碍影院”。在今年4月启动整治提升前,400多平方米的外立面被一层灰浆紧紧包裹着。要“卸妆”,唯有打磨一法。在史琦的手机相册里,仍然存着30多张打磨墙面的照片。由灰变红,一个多月的时间,藏书楼方显素颜。

 

  在西安门大街83个整治提升点位中,像红楼公共藏书楼这样保护性修缮的共有4处,西安门大街141号的清代风格砖券门、巴洛克风格的“1901”咖啡馆、西安门大门值班班房旧址分别在列。这些跨越明清、民国、近现代的建筑通过老照片、资料,最大程度完成了“穿越”,成为这座开放式“博物馆”的地标。

 

  回忆往昔岁月只是西安门大街改造的一部分。什刹海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徐金国说,一条稳静的大街首先要服务居民,进而提升整个街区的基建和设施水平。为此,史琦和同事们在走访过程中倾听属地居民建议,与街道、什刹海阜景街指挥部一起,按照“一户一策”、居民同意再动工的原则,将83个点位分别改造提升。其中既有拓宽的便道,也有抬升的步道,更有增设的便民座椅,让居民行动坐卧尽得其便。

 

  如今的西安门大街不仅历史感厚重、出门有景,还添置了各种便民、适老的无障碍设施。“大街提升不只是风貌,居民的生活需求必须满足。”史琦说。

 

  下一步,什刹海街道将联合区相关部门一起,研究街区业态准入和退出标准,建立长效管控机制,防止反弹。

 

  华灯初上,史琦在红楼公共藏书楼前拍下夜幕下的西安门大街。淡淡的光线让史琦相信,这座核心区的开放式“博物馆”,定会讲出不一样的“北京故事”。

 

  平安大街

 

  亮出健步悦骑健康街道

 

  沿旧鼓楼大街向南而行,经过地外大街,就来到了平安大街。虽是冬日,沿街骑行、散步者络绎不绝。一位跑步爱好者说,每天的锻炼“指标”,都是在平安大街便道上完成的。

 

  平安大街位于二环以里,东起东四十条桥,西至官园桥,全长6.6公里,宽约40米,于1999年竣工通车,是北京城东西方向的第二条交通大动脉。大街横贯东城、西城,其中,东城段3.1公里,由东四十条段、张自忠路、地安门东大街组成;西城段3.5公里,由平安里西大街、地安门西大街组成。

 

  平安大街也是北京内环路的北段、老城四重城郭之皇城城墙的北墙。两旁分布着南锣鼓巷、景山、东四三条至东四八条等多个历史文化精华区;玉河、皇城根遗址公园、钟鼓楼等文物古迹众多,是记录城市变迁、见证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如此重要的大街,是怎样变成一条可供人们健步悦骑的健康街道的呢?原来,20208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首都核心区控规发布,明确要让老城慢下来、静下来,要安宁交通、林荫街巷、健步悦骑,内环路被定位为由健步悦骑与高品质公共交通共同支撑的绿色交通骨架。平安大街正是内环路的北段。

 

  平安大街环境提升采取示范段先行、分段实施、分段亮相的模式。东西城通过率先亮相试验段,进而全街亮相的步骤,为老街注入新韵。

 

  在保持公交专用车道、非机动车道宽度不变的前提下,机动车道数量不减,但宽度“瘦身”,为“林荫”腾空间——在路中央增设了2米至3米宽的绿化隔离带,同时结合周边皇城遗存、仓廪文化、居住文化特色,选植国槐、海棠等乡土树种。使平安大街的林荫化率增加至70%,整条街变得舒适宜人,绿意盎然,让平安大街变身成一条林荫景观大道,实现有荫可乘、有景可看、有座可憩。

 

  这条林荫大道也改变了以往“车行为主”的思路,调整为慢行优先,绿色低碳出行的理念。步行、非机动车等慢行系统要素提到更高的位置。结合道路横断面优化,通过增设过街安全岛、公交港湾、补植行道树、保证骑行路权等,提高健步悦骑的安全性、连续性与舒适性。平安大街西城段通过抬高人行路板的方式,进一步强化了步行路权,营造安全舒适的步行环境。同时,打造城市“微门户”系列,增加公园绿地、小微绿地,塑造公共交往空间、健身活动场所,让周边居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

 

  今年夏天,京城百姓已经领略了平安大街的美。如今,随着这条大街的完全亮相,明春的平安大街,将聚拢更多人气。一条满眼绿色、古迹错落、临水赏景、畅通骑行的大道将张开“怀抱”。

 

  最老斜街

 

  重拾悠悠历史风韵

 

  中轴线的北端在钟鼓楼,作为什刹海“文化探访路径”的终点,鼓楼西大街历史最为厚重,内涵更加深沉。

 

  它全长1.7公里,东南端与地安门外大街、旧鼓楼大街、鼓楼东大街在鼓楼相接,西北端近德胜门而止。和老城的很多街巷一样,鼓楼西大街在城市快速发展中也遇到了停车、违建等各种难题。20176月,西城区启动“鼓楼西大街整理与复兴计划”,用三年时间让老街重拾历史风韵。今年114日,鼓楼西大街完整亮相。

 

  伴随着鼓楼西大街“稳静街区”修缮更新项目的完成,“探访一处元代码头,漫步两段古迹高墙,体验四个口袋公园,了解多个历史典故”的鼓楼西大街独有景观结构已经形成。

 

  全新亮相的“元代码头”遗迹,位于大街西侧,条石路、棕色围栏,似乎可遥想到当年滨水码头的繁忙以及后来的湖面变小、水退人进的沧海桑田。

 

  “改造这处遗迹,将代表历史特征的高台维持现状,用老砖条石整修,体现出了对历史的尊重。上层为居民生活区,下层为路人行动线,两侧设有无障碍坡道。同时将高台里出外进的边缘拉齐,结合现有的大树整合绿地空间,形成绿色街景。”刘维岩说。

 

  “两段古迹高墙”即“墉墙疏影”和“红墙映翠”。“墉墙疏影”指醇亲王府北墙外人行空间,长约320米,外墙为青砖灰瓦,墙身为灰色,整体古朴素雅。通过树池连通、增加绿化、设置座椅,形成沿着灰墙下,舒适漫步的休闲空间。“红墙映翠”指广化寺外人行道,长约150米,外墙为红墙灰瓦,极具传统古建筑风貌。通过增加绿化和休憩空间,使竹林与红墙相互映衬,突出了古迹红墙的历史底蕴。

 

  “四个口袋公园”分别是“谯楼更鼓”、“榴花轻语”、“竹韵暖阳”、“绿冠悠然”。此次最新亮相的包括“榴花轻语”和“绿冠悠然”。其中“榴花轻语”位于小八道湾胡同,石榴树、长木椅,不禁让人想起老北京四合院“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的意境。位于八步口胡同的“绿冠悠然”,围绕茂密参天的古榆树,设置了花池、座椅,为人们提供纳凉、赏景的交流场所。

 

  如今,鼓楼西大街沿线已经挖掘出包括德胜祈雪、糖花糖市、元代码头、醇亲王府、关岳庙、广化寺、胡同水井、明清马圈、明代铸钟、谯楼更鼓等多个文化景点。

 

  一个景点一个故事,在文化探访的“终点”打卡鼓西、漫步斜街,品味景点背后的历史文化。千年古韵,历久弥新。鼓楼西大街正以全新的面貌焕发光彩,迈向新的历史,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