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什刹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历程回顾(四)


发布时间:2021-08-26

北京什刹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历程回顾(四)

 

研究与实践

 

01

烟袋斜街的保护与整治

 

烟袋斜街是北京老城内一条具有悠久历史的街道,长约250米,东临老城历史中轴线地安门外大街,西接前海后海之间的银锭桥,遥望钟鼓楼,是联系环湖核心地区与地安门外大街的一条重要传统商业步行街道。烟袋斜街在历史上就是一条传统商业街巷,经营的内容以文物、古玩、日杂、小吃为主,曾有小琉璃厂之称。它位于什刹海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地区,体现了京城传统的生活居住与传统商业特征;是城市商业、文化、旅游综合发展的核心地段;是故宫-景山-鼓楼-钟楼中轴线和六海水系城市绿化开放空间的关键节点。

 

2002年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正式获得批准之后,清华大学开始进行烟袋斜街与金丝套地区的保护规划,其中烟袋斜街及周边地区总计6.9公顷的范围,被纳入到北京市保护修缮六个试点实施片区。

 

规划过程中注意到对两个重要问题的关注:保护规划控制与实施引导如何适应地区的社会状况?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对保护规划实施操作的影响程度?

 

保护规划主要体现三个方面:

积极保护 以强化传统商业和民俗活动意象为基础,以公共空间环境整治为契机,对于具有场所精神特征的传统商业街区的整体文脉特征进行积极保护,促进历史商业街区的商业繁荣和人文复兴。

 

注重发展:在强调对历史环境进行积极保护的同时,注意不断改善历史文化街区的居住品质、振兴传统街市的商业活力、大力发掘特色旅游价值。

 

有序实施:完善的保护规划应具有便于操作的基本特征。保护规划编制过程中应该探索积极保护、渐进发展的政策框架、经济运作模式和操作实施策略 


图片1.png

 

保护规划注重对于这一地区历史风貌的保护与延续、社区环境的整治与改善、交通环境的组织与完善、商业结构的演进与调整、市政设施的配套与先行。保护规划将这一地区划分成几个不同的特色构成,既强调不同功能构成之间的有机整体性,又依据不同地块的性质特点和发展方向采取了几种不同的保护、整治策略。如:以传统商业店面和生活居住为主的烟袋斜街本身,则更多体现政府适度干预、先期投入进行市政基础设施的改造、引导公众参与的保护、整治模式。而对于以居住生活为主的大小石碑胡同四合院地区,细分产权结构、改造意愿,主要采取以院落为单位、以胡同为脉络的小规模、渐进式、多元化的保护更新策略。

 

 

以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为基础,根据对烟袋斜街地区现状的调研和居民意愿分析,制定规划地区的保护与发展总体规划;建立整体保护要素控制框架;拟定分区保护整治控制策略;建立街巷建筑风貌控制导则;以院落为单位建立基础数据库;建立分类院落保护整治控制导则;制定规划分期实施控制引导等。以规划地区的整体空间结构为基础,对于该地区物质层面的要素与非物质层面的要素的历史文化价值进行综合评价,形成对该地区包括点、线、面三个层次,构成的相互关联的整体景观风貌框架以及整体保护要素控制框架。

 

烟袋斜街保护规划更强调政府在保护规划实施中的有效干预作用,保护历史文物古迹,复兴传统商业文化特色,尊重街区的历史空间形态,鼓励、引导居民与社会的参与,以改善公共空间环境和基础设施为起点,渐进式推动传统街区的更新与复苏,避免一次性开发式改造对街区社会结构和空间形态的冲击与破坏。作为实现政府保护、整治目标的执行主体,西城区政府依据该地区的街区形态特点、社会经济现状以及居民的基本意愿,在保护规划的基础上采取了适度干预、积极引导的保护、更新和改造策略。重点抓好市政设施的改造,逐步引导房屋修缮和商业活动的转型发展,持续近八年时间,逐步把烟袋斜街恢复成一条具有传统特色的商业休闲活动的街道。

 

02

大小石碑胡同居住院落

人口疏解与政策研究

 

大小石碑胡同居住街坊是烟袋斜街及周边地区总计6.9公顷的范围保护修缮规划试点的一部分,是以生活居住功能为主的传统居住街坊街,也是在探讨烟袋斜街传统商业街保护复兴模式的基础上对传统居住街坊保护修缮模式的一次探索。保护修缮规划以历史环境演变研究,现状建筑形态调研为基础,开展社会结构研究和居民意愿调查。通过细分产权结构、分解居民改造意愿,探索以院落为单位、以胡同为脉络的小规模、渐进式、多元化的保护更新策略。

 

03

环湖公共空间营造与风貌业态引导

 

什刹海因水得名、因水而兴。环湖公共空间的营造,既体现了传承悠久历史,推动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也促进了展示民俗文化,为传统街区有机更新奠定基础;同时还激发复兴地区活力,促进文化旅游与老城复兴;创造宜人环境,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宜人环境。环湖公共空间整治,强调整体保护、市政先行、重点带动、 循序渐进。

 

近期:环湖核心区与公共空间整治;中期:历史文化特色区域的保护区域修缮;远期:什刹海及其周边地区的风貌保护与文化传承。

 

依据环湖地区的现状功能构成特点和景观特色,规划将环湖地区的特点概括成四个主要类型:

古迹游览区——满足游览需要,展现丰富的文化内涵;

 

水岸观景区——构成环湖地区整体景观的重要背景

 

休闲活动区——满足周边居民锻炼和集中文娱活动需要;

 

活力商业区——延续富有老北京特色的活力商业空间。

 

依据前海、后海和西海的三海空间特色和功能特点,将三海环湖空间的文化景观特色进行不同的定位:

前海——以传统饮食与娱乐为主的商业旅游区;在保护传统风貌前提下,对商业内容、规模与建筑形式等进行规范,提高品位,加强管理;对公共空间进行合理的配置,增强公共性。

 

后海——以宗教活动、名人故居为主文化观光区;将适度的商业化与传统生活化相接合,从景观上形成由前海到西海的过渡。

 

西海——空间相对私密的休闲生活区;保持古典静谧氛围,避免过度商业化,对机动车行驶和停放进行控制,宜配合垂钓等活动增加亲水空间。

 

环湖地区作为什刹海公共开放空间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三海景观氛围各有不同,不同岸线的景观设计中心也各有需求。通过对文化景观环境的整治与修复,以朴素自然的设计手法和处理手段去实现不同地区的功能定位,并将这一思想贯穿在四大主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