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什刹海西海的称谓


发布时间:2021-03-26

西海在元代为积水潭其中一部分水域。明代中叶之后,随着上游的水源逐年减少形成三片水域,此水域位于西北侧,故名西海子。如《诗文荟萃什刹海》收录有《过西海子看新荷》等。除了西海子之外,又有积水潭、洗马坑、净业湖、鸡狮潭、北湖等不同称谓。

积水潭在元代为什刹海水域的统称,清代之后特指什刹西海,如清乾隆的《积水潭汇通祠》《积水潭三首》《积水潭礼汇通祠》以及吴锡麟的《同人重游积水潭四首》、张亨嘉的《游积水潭》、赵熙的《积水潭》等。但值得注意的是,文人墨客在诗文中所提到的积水潭,可能是专指西海,也有可能是泛指什刹海整片水域。

 净业湖名称取自北侧的净业寺,又称净业寺湖。《日下旧闻考》有“元时以积水潭为西海子。明季相沿亦名海子,亦名积水潭,亦名净业湖。”以此说明,净业湖之名源于明代。清代文人麟庆的《净业寺荷》有“净业湖在德胜门西 ,即积水潭,以北岸净业寺得名”。

净业寺,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内宫监太监袁亨,司礼监太监妙福等捐资修建,原叫智光寺。清初重修后改名为净业寺。寺坐北朝南,依次有山门三间及左右耳房各二间,山门左右侧门各一。关帝庙三间及东西配殿各三间。大雄宝殿三间,三世佛殿五间及东西配殿各三间。后殿东西配殿为重楼。

《诗文荟萃什刹海》中有黄竹堂作的《放河灯》,诗中写道“一树蒿香千点星,柄荷擎绕绿霞蒸。中元善果盂兰会,净业湖边放水灯。”

鸡狮潭名称与汇通祠土丘北侧的鸡狮石有关。民国时期的徐国枢《燕都续咏》中有《鸡狮石》一诗,“鲜彩临风展异姿,摇光耀日具威仪。陨星天使成良构,不数当年断磬奇。”并注有“德胜门内积水潭镇水观音庵,明永乐年建,清乾隆易名汇通祠。有石为陨星所化,鸡左向右走式,狮右向下伏式。”在《什刹海志》记有“祠后立一陨石,高六尺五寸,下为石座,石座上有天然形成的类似一鸡一狮的形状。鸡为左向右走式,狮为右向下伏式。陨石顶高处刻有居左向右走式的高四寸的鸡和居右向左卧式长七寸的狮,俗称鸡狮石。”由于鸡狮石造型独特,又带有传奇色彩,当年与乾隆的御制诗文碑、西水关、镇水石螭为汇通祠的几大景致之一。

洗马坑源于明清时内宫御马监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在西海洗御马有关。据《燕都游览志》记载:“每岁六月六日,中贵人(皇宫中养马的太监)用仗鼓吹导引,洗马于德胜桥之湖上,三伏皆然。”在《帝京岁时记胜》则记载为:“三伏天,上驷苑官校于潭中浴马。”

农历六月初六,坊间俗称“洗晒日”。明朝的沈德符在《野获编》中记载:“六月初六,内府皇史晟曝列圣贤御制文大集大函,以防蛀虫。”相传这一天,晒衣不虫蛀,家畜洗澡不长虱子,所以老百姓在这一天把小猫小狗们赶到河里去洗澡。朝廷则在“洗晒日”这一天,举行隆重的洗御象和洗御马仪式。

据史料记载,元代洗御象仪式设在海子内(即元代积水潭),在《诗文荟萃什刹海》中记有元代诗人宋褧的《过海子观浴象》一首短诗。明、清时期,由于内廷的象房搬至宣武门外,洗御象仪式改在了西护城河里。而洗御马仪式则一直在西海子(即西海)进行。元代诗人朱德润的《西海子观内厩洗马》、明代诗人贺世寿的《漫园水次看洗马》。清代诗人樊彬的《都门杂咏》中的“古潭连内苑,御马洗清流。夹岸人如蚁,争看独角兽”以及黄钊《燕京杂咏》中的“岸僻桥横印绿苔,两行密柳夹高槐。风潭百顷青铜似,曾照中官洗马来”等诗文,记录了当年此项仪式的情况。

有些史料记载,在洗御马仪式期间,西海沿岸搭有彩棚。身披锦袱彩绸的御马,在仪仗的引导下跃入湖中;岸上观看的人群熙攘拥挤,场面极为热闹。

除了西海曾叫洗马坑外,清末时期位于什刹前海西侧的西小海(即现在的什刹海体校)也曾叫洗马坑。但这个洗马坑由于专门为恭王府服务,故称恭王府洗马坑。

 

 

北湖这个名称较为复杂,历史上既是什刹海的全部水域,有时又特指西海。在《诗文荟萃什刹海》中收录了袁宏道的《北湖观莲》、吴惟英德《冬日北湖冰船》、倪嘉善的《饮北湖亭子》等。

在《帝京景物略》中有“环北湖之园,定园始”。也就是说,明代西海的私家苑囿中以位于西海南岸的定园(又称太师圃)构筑最早。但在“英国公新园”则记载为,“崇祯癸酉六年(1633)岁深冬,英国公乘冰床,渡北湖,过银锭桥之观音庵,立地一望而大惊,急买庵地之半,园之。”文章里提到的北湖为现在的什刹海与后海之间。观音庵为位于银锭桥胡同9号及旁门的海潮庵。英国公为明永乐六年(1408)以安南功封张辅为英国公,世袭。至崇祯癸酉(1633)时袭爵者为张维贤。

或者名称还有许多。这些或者文雅、或者粗俗的名称背后,记录了什刹海水系发展的过程以及那些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张亚群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