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之所在是故乡

中轴线上的百年老店——利通商店



发布时间:2020-12-03


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的北京,古老的中轴线就是一条历史的长河。在这条古都“脊梁”之西的西城,有一条著名的街道叫烟袋斜街。自元代以后,京杭大运河直达京城,终点码头设在积水潭,水路交通便利,中外商贾云集。这附近的鼓楼大街,也就是现在的地安门外大街形成一片商业街区,一直延续至今,而从鼓楼大街通往什刹海最近的也是名气最大的一条路就是烟袋斜街。自元代起,烟袋斜街的住户大多从事商业活动。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今天,老住户大多搬离了这条古老的街道,剩下的几户还在坚守着祖辈传下来的店。利通商店就是其中的一家,人称杨三爷的老板如今已进入鲐背之年,虽然行动不便,但依然喜欢守着这家店,这条街,在他看来,世居于此,他的“根”在这里。

杨三爷大号杨月亭,瘦高个儿,在这条街上是为数不多的老人儿,大家都叫他“杨三爷”,因而如今的年轻人只知道“杨三爷”,不知道“杨月亭”。“父亲岁数大了,这两年身体也不是太好,我们几个子女轮流来守护父母,同时也帮着看店。”杨三爷的儿子介绍道,90多岁的杨三爷如今越发喜欢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坐在烟袋斜街东口,看着人来人往,累了就回到店里的屋子休息,偶尔有客人进店问起老物件,从里屋会传来杨三爷的声音:“这是货真价实的老物件,王府、宅门里出来的。”

杨三爷家的利通商店,在烟袋斜街算得上是百年老店。历史变迁,这家店也不断与时俱进,不同时期经营不同的种类物件。“解放前,祖父和父亲开的是米面店,解放后小店关张,原来的店铺成为住宅。上世纪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利通商店,小店的大门又一次打开,与以往不同,此时杨家开起了车行,经营自行车,没过多久,又改做古董生意,一直到现在,小店里摆放着许多老物件。利通商店正如其名,生意一直不错。”杨三爷的儿子指着利通商店的匾额说,“利通商店”这4个字是书法家徐柏涛亲手所书。

徐柏涛幼年时代酷爱书画,从十五岁开始在北京东琉璃厂萃文阁学习书法篆刻,他的书法以篆、隶见长,取名家之长形成草篆、草隶,其书法作品构图是很讲究的。他在书法中引入了治印的章法,把二者巧妙地结合为一体,即所谓“印从书出,书从印入”。利通商店的匾额是黑底金字,4个字更是苍劲连绵,奔放自如,在古朴中求新意,给人以奋然向上的神韵和时代感。修旧如修的老屋,挂上古朴的匾额,更衬托出利通商店与老街上其它店铺的不同。走进店里,前店后家的布局让小店经营面积缩小很多,有些年头的烟袋杆、瓷器摆件、玉板指儿、银镯子、梳妆盒等都随意摆放在架子上。偶尔从蝈蝈笼子里传来的蝈蝈叫声也让这家店充满了老北京的气息。据烟袋斜街上跟杨家有交集的老人儿讲,利通商店的老物件都是货真价实的老物件,这些老物件都来自什刹海周边的王府、大宅门里。当年德胜门城楼东侧,曾是“晓市市场”,有许多八旗遗老遗少,满清灭亡后家道败落,只好变卖祖宗留下来的东西糊口,杨家借此机会,收购过一些清末民初落破的王府、大宅门里的老物件。时光流逝,许多老物件依然躺在利通商店的货架上等待着它的有缘人。

记者的采访接近尾声,杨三爷又准备去烟袋斜街东口坐一会儿。这条老街的道路由黄土路变成柏油马路,如今又改成石板路,杨三爷依然守着自家的店,见证着整条街的变迁。岁月悠悠,中轴线上的故事依然在继续。   

 

来源:北京西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