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帝尊的皇家文化



发布时间:2020-06-02


元代建大都城,修通惠河。积水潭碧波与长天一色,水面百舸争流。这里是繁华的后市,南临皇宫,北倚钟鼓楼,西望远山,又有着一派江南风光。这片景色优美的胜区佳境,不仅成为城中万民游览观光的首选之地,也大受封建帝王的青睐。元、明、清三朝曾有多位皇帝亲临什刹海巡游,为名胜景物题字、题诗,留下了不少足迹和墨迹。

元至元三十年(1293 年),由郭守敬设计监造的大都漕运工程完工。世祖忽必烈自上都亲赴大都积水潭览视,看到大批漕船布满水面,在水道顺畅前行,心中非常喜悦,并对郭守敬加以奖赏。让郭守敬除任都水监,还兼任提调通惠河漕运事,赐钞12500 贯。这也成为京杭大运河漕运史上的一段佳话。

元代对积水潭水域的开发,带来的城市环境效应就是:积水潭沿岸成为大都著名的商业区、风景区和文化区。万千漕船乘风破浪,将南方粮米、丝绸、茶叶、家具、文具等货品源源不断地运到大都城,易物装运上北方牲畜、煤炭等满载而返。千帆万樯竞驰,成了积水潭浩瀚水面上的壮观景象。一年到头没有休止的漕船运输繁忙,给积水潭沿岸带来了兴盛繁荣,使这一地区的商业、仓储、旅游业、文化娱乐业等都兴旺一时。随着周围景色风光逐渐受人喜爱,沿湖寺庙增多,官员府邸、私人园林、民居更是鳞次栉比,搭建填满了一处处空地。

 

元代积水潭盛景图

 

明代时积水潭的漕运盛况不存,却让这里的宗教寺庙多了发展的空间。因其寺庙著名,积水潭也改称什刹海了。明代帝王尊崇道教,在中轴线上着力突出道教文化,在皇城御花园正中偏北高台上建造了钦安殿,专事供奉北方之神——真武大帝。到了万历年间, 神宗皇帝感觉对中轴线上道教文化仍彰显不够,又将中轴线北段万宁桥西侧的火德真君庙升格为皇家道观。神宗皇帝和他的母亲孝定皇太后也笃信佛教。皇家出资在北京建了好几座佛寺,其中之一的拈花寺,初建时叫千佛寺,坐落在什刹海东北侧的大石桥胡同(今61 号)。“殿供毘卢舍那佛,座绕千莲,莲生千佛”,寺由此得名。明清之际寺中香火一直很盛。

如今的火德真君庙

 

明清两朝佛寺得以广居什刹海之滨,成为京城之中的“海天佛国”。清康熙年间,蒙古王公贝勒将建于元代的大隆善寺修缮一新,得赐名护国寺,寺中留有康熙御制碑。康熙之后的雍正皇帝也崇信佛教,他曾亲临千佛寺敬香祈福,下旨重修后赐名拈花寺。除御笔题写殿额“觉岸慈航”“普明宗镜”,还撰写了拈花寺碑文。
对宗教活动热情有加的乾隆皇帝,也曾几次为什刹海的寺庙题词、题诗。他题写了御制护国寺诗碑,拈花寺《无量寿佛像并书经碑》等。为褒忠贤,乾隆敕建了位于地安门西大街(今135 号)的旌勇祠,并亲临致祭。门额“旌勇祠”和殿额“折冲抒荩”,都为乾隆御书。

在封建社会,关羽一向是忠义的代表,还被奉为帝君。乾隆朝对关羽更加尊崇,加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乾隆四十六年(1781 年),朝廷将位于地安门西大街(今101 号)的白马关帝庙原用的绿琉璃瓦“皆易黄瓦”,提升了庙的规制。乾隆还亲自撰写碑文,将关羽比肩于先师孔子,还将其与先圣夏禹等并列。这使什刹海的白马关帝庙不仅是京师的重要庙宇,也成为当时全国祭祀关帝的中心。

乾隆年间,对什刹海萎缩的水域曾加以治理。经“开挖水泡”,挑浚湖底,什刹海的水位有明显提高。乾隆的御舟由太液池出发,通过什刹海可向北进入高梁河,欣赏到郊野风光。乾隆对什刹海河流分闸等工程尤为满意,临视什刹海挑浚工程后题《积水潭汇通祠》诗,吟道:“潴蓄长流济大通,澄潭积水映遥空。为关溯涧应垂制,因葺崇祠喜毕工。” 此前他还曾赋诗《积水潭三首》,吟出“积水苍池蓄众流,节宣形胜巩皇州”,“片时济胜浮烟舫,春树人家望转迷”等句,既有对什刹海明媚风光的描绘、赞赏,也有对什刹海水利功能的褒颂。古代帝王为什刹海的文物景观题字、题诗,无疑提升了什刹海在京城内外的名声和地位。
到了清末,出生于什刹海后海北岸醇亲王府的爱新觉罗·溥仪, 不满3 岁即被慈禧太后看上,并下令将其养育到宫中。溥仪由乳母抱着,坐马车由什刹海直入深宫。光绪皇帝去世,慈禧便命溥仪继承皇统,将溥仪放置在金銮殿宝座上。这在什刹海皇家文化记载中, 也是不能不写的一笔。

光绪年间,宫中太和门失火,慈禧太后深感不吉利,便率众亲临地安门外火德真君庙做道场、进香,祈求火神保佑逢凶化吉。太后驾临落轿后,闻到一股异香,不知是何物。问随行的太监总管李莲英, 方知是灌肠,香味为街斜对过灌肠老铺福兴居煎制灌肠传来,遂下口谕,降香后品尝。灌肠铺掌柜得知太后要驾临的消息,深感意外,不禁惊慌失措。李莲英派来小太监协助操办,教掌柜迎接圣驾礼仪,并命人到鼓楼前乾泰隆绸缎店扯了九尺黄缎子,铺在座位上;在庙门与铺门之间,急用黄土垫道,净水泼街。忙碌了一阵后,庙中小道士跑到铺子传告:“送到庙里去。”掌柜这才松了一口气,急忙将二十多盘精心煎好的灌肠装进提盒,在太监陪同下小心翼翼地送至庙中。慈禧品尝灌肠后颇为满意,当即赏了银子。其后,慈禧常派太监到铺子购买灌肠,还给福兴居颁发了“龙照”(永久性特许经营证)。这家小铺子,由此沾了“皇气”而名声大噪。

 

来自 于永昌《什刹海文化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