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名称由来之疑
发布时间:2020-05-19
城市不可缺水,许多大城市都有河流穿城而过,巴黎有塞纳河、伦敦有泰晤士河、罗马有台伯河。北京没有穿城而过的大河,但是北京并非没有水域,就在南北中轴线的西侧,有六块湖面相连,自北向南依次为西海、后海、前海、北海、中海、南海。北海、中海、南海被圈入皇城范围,合称太液池,又称前三海。北面三块湖泊在元朝时连为一体,统称积水潭或称海子,又称后三海。六块湖泊就像六块翡翠,镶嵌在北京美丽的街市间,给城市以活力和生气。
历史上这里人文荟萃,元代的郭守敬、关汉卿、朱帘秀、赵孟頫、王冕,明代的李东阳、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清代的纳兰性德、朱彝尊、曹寅,近代的张伯驹、萧军、田间、丁玲、郁达夫等,都经常在此活动或长居。这里还是王公贵族宅院别墅聚集地,有醇亲王北府、恭亲王府、阿拉善王府等,四周分布着多座寺庙古刹,因而后三海成为京城文化积淀最为丰厚的地区之一。
从明代起,后三海逐渐被称为什刹海。但为什么叫什刹海,却有许多不同的说法,甚至成为京城疑事之一。经常在各种有关京城掌故的书籍和文章中被争辩和讨论着,最主要的有“一庙说”和“十庙说”两种说法。
“一庙说”认为在什刹海湖边原有一庙称十刹海寺,后来湖因庙而得名。早在明代,刘侗与于奕正所著《帝京景物略》中就提到:“京师梵宇,莫什刹海若者。……其方五十亩,室三十余间。”清乾隆《钦定日下旧闻考》中也提到什刹海寺。《天府广记》中载:“十刹海在龙华寺前,万历中陕西僧三藏建。”在1928年、1936年、1947年的数次北平市寺庙登记中都有什刹海寺的记载。综合各种资料,可以作出以下概括:什刹海寺至少在明万历年间已是北京西北城的一座大庙了。但它坐西朝东,不像明代庙宇坐北朝南的格局,而更符合辽代契丹人在建筑上喜东向的“朝日”之俗,因而始建年代似可能更早。清顺治六年(1649)和康熙三十一年(1692)都曾重修,又名十刹海庵、十岔海。地址在德胜门内段家胡同南半段,曾称为什刹海胡同,今称滨海胡同。北京史地学家侯仁之先生赞同“一庙说”。他曾表示:“可以断定现在的什刹海一名,实来源于明代的十刹海寺,只是把‘十’字又谐音写作‘什’字而已。”他在1990年为什刹前海南岸碑刻撰文时明确指出:“……湖滨梵宇树立,旧有佛寺曰十刹海,寓意佛法如海。今寺宇虽废,而十刹海作为湖泊名称,却已屡见记载。或谐音写作什刹海,又口碑相传已相沿成习。”
“十庙说”认为在后三海沿岸曾有十座著名寺庙,因而湖泊被称为十刹海,后又按谐音称什刹海。如清代所著《退庵笔记》中说:“元明之际,在什刹海附近,曾建有万善寺、广善寺、三圣庵、海会庵、净海寺、心华寺、慈恩寺、金刚寺、龙华寺、广化寺,故名什刹海。”但这十座寺庙的名称却有许多不同的版本,比如有人称十座寺庙是观音庵、广化寺、汇通祠、药王庙、关岳庙、火德真君庙、慈恩寺、净业寺、普济寺和广福观。但有意思的是在不同的版本中,大都没有十刹海寺。实际上,在后三海周边自元以来,所建寺庙不计其数,在1947年寺庙登记时还登记有40余处。“十”字只代表多的意思,绝不是代表真实具体的数字。
后三海沿岸曾建有多座庙宇,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已经不见踪迹,但仍有几座保存较好,有的移作他用,有的仍香火鼎盛。鸦儿胡同31号的广化寺就是什刹海周边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寺庙。
从醇亲王北府沿着湖岸往东南方向走,过了望海楼,往北就拐进了清幽的鸦儿胡同。元代时,湖水面积比现在大。鸦儿胡同就是湖的边沿。创建于元代的广化寺,临湖而建,高大的山门就在湖边。当时南来北往的客商,上得岸来,一定是就近先来到广化寺,烧香拜佛,寻找心灵的慰藉,求得神灵的保佑。广化寺香客众多,香火极盛,被称为京城古八刹之一。元代以后,湖面逐渐变小,寺前形成胡同,“鸦儿”可能是“沿儿”的转音。明清时,广化寺香火一直不断,明万历、清咸丰年间多次修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曾重建。清末成立学部后,曾于广化寺内设编译局,宣统元年(1909)在寺内筹建京师图书馆。现在广化寺是北京佛教协会所在地,是北京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寺庙之一。
后海北沿23号是大藏龙华寺,建于明代,清道光年间曾改名心华寺。为小石桥胡同拈花寺的下院,是一座保存较完好的小型寺院。寺庙坐北朝南,中轴线上有山门、前殿、耳房、东西配殿、后殿,格局较完整。现在为北海幼儿园使用。后海南沿36号丰泰庵,是一座保存较完好的小型佛庵,仅一层殿堂,像座一进四合院。因它在后海南沿,面临湖面,因而整座小庙坐南朝北,这在北京寺庙中是不多见的。
在北京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有关什刹海名称来源的传说。据说明初,北京有一个活财神叫沈万三。说他是财神,其实他并不富,生活甚至很清贫,但是他知道地下什么地方藏着财宝。可是他平时秘不示人,自己也不挖,只有在遭到痛打后才肯说出。当然普通老百姓无权打他,他也一直保守着秘密,后来皇帝要修建北京,将他抓去严刑拷打,无奈之下,他指着某块地方说,这地下有白银。军士们按他所指向下挖,果然挖出了十窖白银,每窖四十八万两,共四百八十万两,修建北京的资金有着落了。挖银子的地方成了大坑,后来积水成湖,人们就叫它十窖海,以后又讹传为什刹海。
沈万三确有其人,是元末苏州人,名叫沈富,排行老三,是当年江南首富,因而人们称他沈万三。朱元璋扩建南京城墙时,据说他捐钱修了三座城门。但沈万三从未到过北京,而且后三海在元代就已形成,和沈万三毫无关系。然而这个有意思的传说却给什刹海更增加了一层传奇色彩。
还有个奇怪的现象,什刹海这么出名,但这个名称从未被行政正式命名过,只是约定俗成、相沿成习的一个叫法。即使在北京现代出版的各种地图中,后三海均被标为西海、后海、前海,从未标注过什刹海。什刹海更多的被认为是一个风景区的名称,包括后三海及其周边地区。在普通百姓心目中,什刹海又似乎专指什刹前海、后海,而积水潭则是西海的专称。
什刹海,真是北京地理历史中一个很有意思、值得回味的现象。
本文发表在《方舆·行政区划与地名1601》(民政部地名研究所、中国地名学会编,王胜三、浦善新主编,中国社会出版社2015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