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亮赶水的传说
北京古称幽州。相传玉皇大帝把龙王、龙母派到这里,管理水源。化作老夫妇的龙王、龙母把水看得很重。可不是吗,有了水,他们才能兴风作浪;水少了,他们也就没玩儿的了。
明朝永乐年间,皇帝朱棣钦派军师刘伯温建造北京城,各地工匠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一处处工地开工,大兴土木。龙王、龙母一.听说就急了,这要喝多少水,用多少水呀!还让不让人活呀!老两口一合计,得想办法,把他们挤对走。
龙王、龙母连夜分头行动,走遍城里有井的地方,把井水吸出来,装入各自携带的一个鱼鳞水袋。天蒙蒙亮时,龙王、龙母已经忙活完了。他们把装足水的两个水袋绑在一辆独轮车上,龙母在前边拉,龙王在后面推,来到西直门城楼下。城门一开,就出城向西而去。
城中的水井全干了,没有水用,人们乱作一团。刘伯温闻讯,查问情况。听到守城军士报告说,有一对老夫妇推着装有鱼鳞水袋的车子向西奔走,军师想到这是龙王捣乱,阻止建城。他立即召集将士,征询意见说:“情况十万火急,须有一位不怕死的勇士追上去,阻拦他们,抢下水源。谁愿前往呢?”军师话音刚落,帐中站出一位 身穿白袍的青年将官,请求说:“小将愿往。”
刘伯温举目看,是他的爱将高亮,便向他面授机宜,还为他挑选了良马和长枪,让他速速动身。
高亮持枪骑马出了西直门,向西追去。它疾驰了一个多时辰,快到玉泉山了,这才看到一个老头、(还是和)一个老太婆,一前一后驱车赶路。车上两个鱼鳞水袋上散发着水汽,太阳一照,还放射霞光呢。这是抢掠井水的龙王、龙母无疑。
高亮并不说话,拍马冲上去,持枪向着一个水袋便刺。顿时,天崩地裂一声响,惊涛骇浪从水袋破口处狂泻而出。军师临行前曾嘱咐他,刺破水袋就往回跑。现在水袋只刺破一个, 城里那么多人等着喝水,要彻底解决用水之急啊!此时,龙王、龙母都傻了眼。趁他们没缓过神儿,高亮把手里的长枪狠狠向另一个水袋一掷,刺破了它,然后拨转马头就逃。
洪水滚滚,白浪滔天。高亮拼命催马跑向西直门。他人累了,胯下的马也跑不快了。就在离西直门不远的石桥上,一排大浪向他扑来,高亮连人带马被卷入狂澜。
高亮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大水仍汹涌奔腾向前,冲进了西直门。城里人惊恐万状。可是滔滔大水流到德胜门内南面的积水潭后,却停止了咆哮,变得水流和缓,风平浪静了。后来,上游大水成了细流,湖浅水少的积水潭也成了水面开阔、水量充足、烟波浩渺的湖泊。人们为纪念高亮的舍身义举,把西直门外的石桥称作高亮桥,后来被写作“高梁桥”。
英雄解除了京城危急,并给了积水潭活力,这是高亮赶水传说中的一个版本。
据史料记载,什刹海曾是永定河的故道,积存高梁河河水形成湖泊。金代称为白莲潭,元代称为海子、积水潭。元代时水利科学家郭守敬引西山泉水汇流积水潭,开凿通惠河,使积水潭成为京杭运河的漕运终点码头。“舳舻蔽水”,繁华一时。明清时,什刹海成为京城内有着开阔水域的著名风景区。众多达官显贵、文人雅土纷至沓来,建府邸,造园林,兴宅室,连出家人也竞相环湖兴建庙宇。在这块风光秀美之地,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保留着特色浓郁的民俗风情和神秘色彩。把传说的英雄和什刹海连在一起,也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事了。
来源:《什刹海的传说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