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什刹海到曹雪芹故居京城红楼寻梦
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完的曹雪芹,红楼梦和曹雪芹几百年间是永不过时的话题。李少红的新版《红楼梦》,又掀起了人们对红楼梦的热议。红楼梦和曹雪芹与北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红楼梦里的景物和曹雪芹又在北京留有几多痕迹,现在红学界对此争论不休,无法确定哪一处是真实的,就让我们一起步入北京城去寻访红楼梦似梦非梦的痕迹…
什刹海的恭亲王府和罗王府被认为是荣宁两府的原型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讲述了荣国府和宁国府的兴衰荣辱,那么荣宁二府在北京是否有原型呢?很多红学家认为位于什刹海的恭亲王府和罗王府,就是荣宁二府的原型。
在风景秀丽的什刹海西南角,有一条静谧悠长、绿树成阴的街巷——前海西街。在这条街巷之中,坐落着北京现存最完整的王府——恭亲王府。就地理位置而言,恭亲王府占据了京城绝佳位置。古人修建宅园很注重风水,传说北京有两条龙脉,一是土龙,即紫禁城中轴线龙脉;二是水龙,指后海和北海一线,恭亲王府正处在后海和北海间连接线的龙脉上,因此风水极佳。据说当年道光皇帝本想将皇位传给六儿子奕,结果四儿子奕詝心计过人,取得了道光皇帝的信任,最终成为接班的人选。但是道光皇帝还是对奕宠爱有加,虽然不能将皇位传给奕,但还是封了个亲王的名号给他,也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史书上对恭亲王府的描述亦是“月牙河绕宅如龙蟠,西山远望如虎踞”,这种描述与民间传说不谋而合。
新文化街东的克勤郡王府和街西的诺尼府,亦被认为是荣宁二府的原型
《红楼梦》是古今奇书,对于其中荣宁二府原型的猜测,在红学界亦有多个版本。有一部分红学家认为,新文化街东的克勤郡王府和街西的诺尼府是荣宁二府的原型。那一日,我从新文化街西口走进了这条历史悠久的胡同,探访深藏在胡同里的王府。
新文化街从明代即形成街巷,街原叫石驸马大街,因驸马石璟住在这条街里而得名。清代,克勤郡王府建在了街西口路北。克勤郡王岳讬系礼亲王代善的长子。克勤郡王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克勤郡王的后人曾被改赐封号为平郡王,故克勤郡王府又称平郡王府。
我去新文化街探访,看到现在克勤郡王府已经整饬一新,为实验二小所用。走入王府,在后寝山墙角柱石上,我发现了几行刻字,细读方知,民国时期最后一代克勤郡王晏森,将王府售给了熊希龄为住宅,熊希龄和夫人朱其慧将其财产和这座王府捐给了北京救济会。
出了克勤郡王府,我沿着新文化街一路向东,在路北找到了诺尼的贝勒府。现在这座贝勒府从外观看,已经完全找不到原来的模样了。府院的建筑,带有明显的民国风格,显然王府被改建过。诺尼的府邸民国后成为国立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的校址,我想这里的建筑也许是当时修建的。现在这座贝勒府是鲁迅中学。克勤郡王府与诺尼府相邻,两府的老主人是亲戚关系,克勤郡王的后代,习惯把新文化街西口的克勤郡王府称为“西府”,把东边的诺尼贝勒府称为“东府”。
平郡王府被一部分红学家认为是北静王府
大观园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为元妃省亲而修的别墅,而在北京现在称为大观园的这座公园,是根据《红楼梦》的描写仿造的。
大观园位于南二环护城河畔,这座园子建于1984年,据说当时是为了87版《红楼梦》拍摄而搭建的外景地。当年87版《红楼梦》一经播出就引起了巨大轰动,这座大观园功不可没。我小时候曾经生活在大观园附近,目睹了这座园子从无到有的全过程。大观园的前身也是一座公园,不过是属于免费的“郊野”小公园,叫青年湖公园。那时南二环一带还不繁华,来这里的人很少,公园的游人主要是附近居民,青年湖公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里的自然状态,这座公园绿化很好,到处都是树,记得我第一次抓蝌蚪就是在这里。后来青年湖公园被改建成了大观园。
大观园刚建成还没有接待游人时,我就读的小学校因离这里很近,老师给我们争取到大观园义务劳动的机会,劳动完了带我们参观大观园,这是我第一走进大观园。那一次我头回见到这么多的亭台楼阁,这里的景物虽然是后搭建的,但是一景一物在老师的娓娓道来中,都充满了灵性,由此在我们的心中也唤起了对《红楼梦》的向往,恨不得立刻回家一读为快。
目前唯一有档案可证的曹雪芹家族故居在广渠门大街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其先祖本是辽东汉人,被满洲贵族俘虏而成为“牛录包衣”(家内奴隶)。曹雪芹的六世祖和五世祖从龙入关,进入北京城……康熙皇帝亲政后,曹家才“赖保育之恩”——即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曾当过康熙皇帝的“保姆”,曹家逐渐发达。康熙二年,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被点放江南织造,此后,曹寅继任江南织造,使曹家进入鼎盛时期。然而好景不长,雍正年间,曹家被查抄,“生于末世运偏消”曾经显赫一时的江南曹家终于运终数尽。年仅13岁的曹雪芹从此结束了“锦衣纨袴,饫甘餍肥”的富贵公子生活,于雍正六年初夏,回到北京。曹家家道中落,改变了曹雪芹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轨迹,但是这些变故却催生了不朽名著《红楼梦》。曹雪芹回到北京后,直到他在西山去世,再也没有离开北京。
据很多红学家考证,曹雪芹一家从水路到通州,入北京城,那是雍正六年的夏天。曹雪芹回到北京后的住址,成为很多红学家争论的课题。
西单小石虎胡同曹雪芹短暂落脚点
很多红学家大都认为曹雪芹晚年著书的地方,就在西郊一带的“黄叶村”。曹雪芹的好友敦诚赠曹雪芹的诗中,有“残羹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的句子。
据红学家考证,乾隆九年左右,曹雪芹回到香山正白旗居住,他在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正白旗在西山一带,但是具体曹雪芹在西山什么地方居住,就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了。1971年,正白旗39号房主在西屋的西壁外墙皮内,发现有题壁诗文墨迹,一些红学家认为这些诗文与曹雪芹有关,认定此房屋是曹雪芹晚年居所。这些红学家认为曹雪芹晚年著书于此,此处应为曹雪芹故居。但是这一观点被另一部分红学家否认。两种观点争论不休,最终1983年曹雪芹纪念馆在正白旗39号建立。
曹雪芹纪念馆现在划入北京植物园内,这是一组低矮院墙环绕的长方形院落,前后两排共18间房舍,仿清代建筑。前排展室陈列有清代旗人的生活环境、曹雪芹在西山生活创作环境的模型、有关曹雪芹身世的重大发现及相关文章、书籍,其中包括发现的题壁诗。后排展室介绍了曹雪芹的生平家世、《红楼梦》的影响等内容。陈列的展品再现了曹雪芹时代的八仙桌、躺柜、墩箱、青花瓷器以及《红楼梦》中提到的一些民俗器物,如满族萨满教的全套祭器、银锁、手炉、拂尘等。在纪念馆中人们仿佛真的回到了曹雪芹的时代,感受着曹雪芹的生活和情感。
图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