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寺的人文历史
护国寺金刚殿
北京建寺庙历时1500余年,历朝历代兴建不断,高潮迭起,寺庙数累计有上千座。不亚于日本的奈良、京都,尼泊尔的加德满都和泰国的曼谷。清代绘制的《乾隆京城全图》上标有胡同1400多条,寺庙竟达到1300余处。什刹海寺庙的历史可追溯到隋、唐时期。历代或敕封、或募建、或私立,先后建有各类寺院、道观、教堂、祠堂、家庙等宗教场所百余座,因寺庙命名的胡同达20条以上。就连什刹海名称形成与寺庙有着必然联系。
围墙后的护国寺金刚殿
护国寺是北京重要的寺庙之一。元至正年间(1341——1369)建,叫“大崇国寺”,因大都城有两个崇国寺,俗称“崇国北寺”。明宣德(1426——1435)年间改名为“大隆善寺”,成化壬辰年(1472年)被称为“大隆善护国寺”,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重修,因蒙古王公贝勒修缮此寺为圣祖祝厘,名“护国寺”,或称“西寺”,“西庙”。明时,管理僧侣事务的僧录司曾设在护国寺,千佛殿后。永乐年间,姚广孝曾任僧录司最高长官——左普世僧官,在他去世后,僧录司的右侧曾为其设立影堂。
大树背后的院子曾是护国寺喇嘛居住的屋子。
护国寺兴盛时期的建筑情况为九层院落:第一层殿为山门三间,第二层殿金刚殿五间,单檐歇山,殿式做法。殿左右设有短墙,开有旁门。短墙外有钟鼓楼各一座。第三层殿为天王殿五间,东西配殿各五间,东配殿为文殊殿,西配殿为秘密殿。第四层殿为延寿殿五间,前面有月台,后有抱厦一间,东配殿为伽蓝殿,西配殿为无量殿。第五层殿为崇寿殿五间,前有月台,月台左右各有一个碑亭。东配殿为大悲殿,西配殿为地藏殿。第六层殿千佛殿五间,俗称“土坯殿”,前面有月台,甬道与崇寿殿相通。千佛殿后有垂花门。第七层殿为护法殿五间。第八层殿为功课殿五间。第九层殿为后楼菩萨殿三间。垂花门处有横道相隔,形成前后两部分。垂花门左右各有一座舍利塔。护国寺内还有石碑15座,为历代名家所题。其中有明成化八年(1472年)御制《大隆善护国寺碑记》和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的《护国寺诗碑》。清代后期,护国寺逐渐走向衰落。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殿堂坍塌,几成废墟,仅存弥勒殿(金刚殿)和最后一层的楼阁及两旁的配殿。
传说这护国寺是在元代名臣脱脱的故宅旧址上建立起来的。据清《京城古迹考》记载:“千佛殿,中座供三世佛,座下左一幞头朱衣老叟,右一凤冠朱裳老妪。询之寺僧,则曰脱脱夫妇也。”脱脱有如此殊荣,还要从他的经历说起。脱脱(1314年-1356年),亦作托克托,蒙古族,字大用,蔑里乞部族人。在元朝元统、至元、至正年间,任同知宣政院事,迁中政使、同知枢密院事、御史大夫、中书右丞相等职位。至正三年(1343年)主持编修《辽史》、《金史》和《宋史》。脱脱去世后,至正皇帝念其功绩显赫,于是在故居建为寺庙,并在千佛殿中塑成人像以示纪念。
什刹海曾流传这样一句民谣,“金门坎儿、金门墩儿、机灵鬼儿、透亮碑儿”,说的的是什刹海周边的四件古物,其中的“机灵鬼儿、透亮碑儿”说的就是护国寺中的物件。据传在土坯殿屋脊下有一个不足两尺的小胖娃,梳着小辫,浓眉大眼,半蹲半立,百姓开始管他叫“脊梁鬼儿”,后来也不知是哪位先生独出心裁,把’脊梁鬼儿”叫成“机灵鬼儿”,还说“机灵鬼儿”能带来好运。这一来二去的京城百姓都知道护国寺有个“机灵鬼儿”,一时间土坯殿香火兴旺,反倒把其他神仙给冷落了。
日月井 这是两口水井,井在延寿殿前,东,西各有一口,东边为日井,井中东南角深处即天际日出方向有一个“日”字,水深时将字淹没,浅时则日出水上,西边为月井,并壁靠西处,即天空月落位置嵌有一块月牙石,石凸出井壁,宛如初月镌刻在天幕,这两口井构思巧妙,充满诗情画意,勾画出一幅日出东方,月落西隅的美妙图景
透龙碑 《皇元大都崇国寺重新修建碑》,碑额上刻有威武精美的两条龙,龙首朝下,尾朝上扬起,两龙两爪相握的爪凹处凿透了4个小洞透着光,人们从碑前透视碑后,而碑后人却不觉有人窥视,这种碑被称作“透龙碑”或“透亮碑”,这是中国石雕艺术的一手绝活。
搂抱塔与卧观音 古什刹海寺的塔院内,无量寿佛殿后,有楼三座,正中一座楼十分有趣,楼的当中间建有一塔,塔顶尖尖如细笋,犹如被楼怀抱着,塔初建时,并没有楼围着,太阳每日照耀在塔身上时,塔影落到地面上,易被人足践踏,蒙古人尊重此塔,忌讳塔影被踩,便建楼以承受塔影,这样,塔的影子不落到地上,人的脚步就踩不到塔影上了。
搂抱塔的东边,祭祀一位叫帕布的喇嘛的木雕像,西边祭祀这一座铜质的观音卧像,观音像通常有四种姿势,一种为行走状态,一种为立像,另一种为坐像,第四种为卧像,这四种姿势统称为“四威仪”。人们通常见到的是前三钟姿势的观音像,很少见识过观音卧姿的像,这座铜卧观音则属罕见的铜像,因此在出土以后,被安置在护国寺享受香火。
西配殿已成为安置民工的集体宿舍
对百姓来说,影响较深的除护国寺规模宏大,神像众多外,还有就是护国寺庙会。北京百姓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东西两庙按日开,男女老幼去有来,所售都是日用物,更是鲜花厂内栽。”“东西两庙”特指东城的隆福寺与西城的护国寺。护国寺庙会起于清雍正时期,至1956年停办,有200多年的历史。据《北平庙会调查》,当时有商摊712个,占地840丈。护国寺庙会每月初七、初八开市,主要经营古玩、日杂、鲜花等,尤其是风味小吃,年糕、炸糕、驴打滚、凉粉、爆肚、茶汤、吧、灌肠……应有尽有。因货摊众多、品种齐全,闻名京城。庙会期间,在各殿堂之间的空地上还有曲艺、杂耍及民间艺人表演,当年京城百姓到护国寺赶庙会是一大乐事,就是当时的一些社会名流也会到庙会看些热闹。
图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