杆秤与戥子:旧时什刹海繁华商业的见证者
秤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称量工具,在长沙东郊公元前700年楚墓的出土文物中,已有了秤杆、秤盘。而从汉代以后,杆秤已经广泛被用在商业、家庭的生产生活之中。杆秤的使用如此广泛,以至于诞生了“人人心里有杆秤”这样的谚语。
在柳荫街社区举办的建国70周年老物件展中,一位居民从自家拿来了一杆铜盘杆秤。这支杆秤的秤杆由硬木制成,两段用黄铜包头,秤杆上镶嵌有金属的秤星刻度,秤杆的较细段还装有悬挂砝码的钩子。秤盘则是整个由黄铜制成,秤盘的正面被居民清洗过,露出了闪亮的黄铜,秤盘上安装挂链的铜环下,刻有做工精致的铜钱装饰。“这个铜秤的做工十分精致,属于民间家中常用的杆秤。”屈祖明老师说道。
容
我国古代杆秤的使用十分普及,但在称量一些贵重物品例如金银珠宝、珍贵药材时,一般杆秤的精度难以达到标准。古代人便发明了专门用于称量贵重物品的戥子。
戥子诞生于宋代,又名戥秤。是一种专门用来称量金、银、贵重药品和香料的精密衡器。相比于杆秤,戥秤的做工精致小巧,其测量小重量时精度也远高于杆秤,一般杆秤在称量“钱”以下级别的重量时精度难以保障,而戥子的分度值可以到达一厘,相当于今天的31.25毫克,其测量精度可见一斑。
戥秤的做工考究精致,其秤杆大多为象牙或乌木制作,秤盘和砝码多为青铜或黄铜打制。而为了保证日常环境对精度不造成影响,戥秤大多收纳在精致木盒之中。收纳戥子的盒子多为乌木、紫檀等贵重木材打制,其形状形似折扇的扇骨,平日里,戥杆、戥盘和砝码被嵌在木盒的槽中,盒上下开启处有一小铜质机关,用来锁住盒子以免戥子从里面掉出来。需要打开使用戥子时,人们需要像打开折扇一样以向一侧转开盒盖,即可取出戥子。
什刹地区旧时多有服务王室贵胄的文玩珠宝、药材香料商人,这些商人在交易中经常要使用戥子来称量其珍贵的货物。如今在什刹海的广福观文展中心中,便收藏有一套当时的戥秤。
来自|什刹海文化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