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袋斜街旧影:曾是皇宫贵族变卖古玩聚集地 人称“小琉璃厂”

发布时间:2019-06-14


我生长于北京。小时候住在西皇城根,这是北京的中心区,紧邻西四牌楼。往北走是护国寺,往西走是白塔寺,往东是北海、什刹海。当时北京是以胡同为居住形式,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我自然对京城的市井生活就非常熟悉了。

烟袋斜街一端的“广顺号”烟袋店   何大奇作品

 

我画画的兴趣就是从这里萌发、成熟的。我喜欢画生动的五行八作,比如庙会的小吃、听说书的人群、山东卖菜的小贩、河北推送水车的大哥……。我每天放学后带着速写本在这里徜徉,乐此不疲。
画画要观察得很仔细,对人的神态、服饰要有细致入微的刻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烙印,少年时对京城的记录,成为我一生脑海中抹不去的画面。我想起小时候胡同中的吆喝声,磨刀的、缝纫的、卖糖葫芦的等等。我想应该赶快把这些都画出来,还原旧京城的风貌,所以陆陆续续画了单幅的北京民俗风情画160多幅。在此基础上,我想画一典型的旧街景,浓缩了老北京的文化、市井、民居等,所以选择了鼓楼前的烟袋斜街。

北京人把“西单、前门、鼓楼前”称作老北京传统商业区。烟袋斜街就是“鼓楼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成于明代中叶,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这条街宽大约5、6米,232米长。虽不宽不长,却是老北京的缩影,旧时人称“小琉璃厂”。为什么呢?因为什刹海在过去周边都是王府,满清灭亡后,皇宫贵族失去了经济来源,他们就变卖家里的古玩,应运而生,这里就出现了很多收古玩的地方。

再者,清入关后,满人多有吸旱烟的嗜好,烟铺在京城兴盛起来。光绪年间的这条街东口略北,有“广顺号”和“双盛泰”两家烟铺,为招揽生意,店铺外都有用大烟袋模型制作的幌子,此景成了这条街的标志。当地百姓约定俗成称其为“烟袋斜街”。也很凑巧,烟袋斜街像个烟袋杆儿,进东口往西走,后往南拐,在拐角处是银锭桥,桥东角有一山东豆腐房,豆腐做出后冒着白烟,就像烟袋锅点着一样。所以当地人称东口是烟袋嘴,西头拐弯是烟袋锅。

早年烟袋斜街生活气息很浓,一进街口,老北京的风味就扑面而来。古香古色的门脸,雕花镂刻的门窗,藏蓝色的大门帘,门楣上悬挂着黑漆底上写金字的牌匾,很多出自名家的手笔。进东口最有名的烟袋铺“广顺号”和“双盛泰”现在的高台阶还在。原来路南没建筑,为了避免被海水冲淹了,台阶修得很高。

卖古玩有名的是“聚古斋”,后来倒闭了,原因是起了内讧,是新旧势力斗争的结果。店主人称粱王爷,他信佛教,他的儿子在这里当店员,信基督教。一个信传统佛教,一个信基督教,两个人就发生冲突了。最后把店里的瓷器摔光了,所以倒闭了。

龙王庙,泰古斋古玩店与文渊魁湖笔店   何大奇作品

 

专卖毛笔的是“文渊魁”,前厂后店,门前放一张桌子,上陈列两支特大号的抓笔作为招晃,门上横挑上挂着三支毛笔,门额上黑匾青字,门帘大书“湖笔”二字,尽显文雅。
“广盛永”是一家自产自销笼屉罗底的店面,当时的笼屉都是木竹制成,保温性好,蒸出的面食有竹香味,但是不耐用,几年就破损了,所以就换新或修补,过往的行人围着瞧他们现场制作,很生动。这个地方也成了一景,它的门两侧悬挂着实物招晃笼屉和罗底,旁边招晃上写着它的经营范围。

靠近东口路北的是有名的“鑫园澡堂”,门脸是琉璃绿瓦翘檐式的门楼,像四合院里的垂花门。当时在北城这是最有名的澡堂子。门的两侧有对联“金鸡未唱汤先热,红日东升客满堂”,正对大门的屏风上写着:“洁净盆堂”,门楣上的横匾是石绿色的。它里面设备齐全,有“温暖热”三池,卫生干净,还有家庭式单间池塘。后来这里改旅馆了,随着时代发展,家家都有洗澡设施,澡堂倒闭改行也在所难免了。澡堂门口有卖糖葫芦的,这是老北京人的生活习惯,洗完澡就吃串糖葫芦,而且洗澡后口渴脱水,门口就有茶摊,服务周到价格便宜,洗澡前可以剃头刮脸,这些都是配套共生的。

鑫园澡堂门口的茶摊   何大奇作品

 

“义和轩”是卖酒的酒铺,外号叫大酒缸,和广福观一墙之隔。大酒缸的缸特别大,直径一米多,把缸的三分之一埋在地下,上面盖个圆桌面,就当喝酒人的餐桌了。酒缸一共有六个,就是六个大餐桌。卖酒的用提子打酒,一提就整好是一碗。门口就有卖下酒菜的,爆肚张就摆摊在大酒缸门口。喝酒的要吃,跑堂的就去门口叫点,爆肚张傍着义和轩,是共生共存。

“柏记烧饼铺”就在鑫园澡堂斜对面,它不但烧饼烙得好,还卖牛杂碎,煮了后洒上各种调料和辣椒油,“那香味半条街都能闻到”。这是当地上年纪的人对“柏记烧饼铺”最深的印象。
“黎光阁”裱画铺在北京很有名,裱画的师傅技术特别高,用的真材实料,能仿造宫廷里的书画及手卷。画家溥儒、齐白石以及一些收藏家也常来光顾。因鼓楼靠近地安门北的后门桥,当时鉴定家称其为“后门造”。

路南面的“西来顺理发馆”在斜街也很有名,那时候没有空调,为了顾客凉快,在房梁上拴了张大竹帘子,下面拴了一根绳,由一名小学徒来回拉动,扇出凉风,也成当年一景。这个大竹帘子也成了这个点的标志了。

“潘布昆”西服店,店外立有画着穿西装男士的全身像招晃幌。潘布昆在当时名气很大,是北京西装剪裁业的发源地。许多服装店的高级技师大都在这里学过手艺。当时做西装的就这么一家,可是穿西服的人毕竟是少数,所以也兼做校服。

西口路北还有一家“禄顺兴”的做女式旗袍的店铺,他们做的旗袍跟旗人的不一样,是改良型的。解放前那些电影明星穿的旗袍据说就是禄顺兴这里改良的,从领子到开气儿,连衣服扣袢这些细节都有变化。当时穿旗袍、西服都是时髦的装束,所以烟袋斜街也是时装的领跑者。

再看看洪记羊肉铺。卖羊肉有什么新鲜的?但羊肉铺前放一大条凳,是当时通行做法,是把大教人和回教中间分割开。羊肉铺门口写着“五香烧羊肉”,不光卖生肉,还卖熟肉,有的羊肉铺还卖羊肉包子。

我从小生活在这一带,对什刹海有难以割舍的情结,到晚年很想把烟袋斜街的旧貌用长卷的形式画下来,给后人留一形象记忆。所以我打草图后几次请当地老人聚谈指正,请那些原住民及店铺东家或他们的后人看画,听取老人们的意见,时间定位在上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烟袋斜街店铺情况及民间百态为背景资料,绘制成长16米的长卷。

这幅长卷的店铺人物都是根据老人们的回忆绘制而成,故事性较强,真实记录了当街店铺的场景,希望能为城市记忆、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做微薄贡献。 

 

 

来源|北京晚报
  
   (原标题:烟袋斜街旧影:重回旧日北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