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护国寺街寻老北京记忆
排队尝小吃是护国寺街的一景
护国寺街街景
梅兰芳纪念馆门前
护国寺叫街,实际上只有6米宽,如果按照元朝城市建设的规制,它只能算是一条胡同。之所以称街,是因为护国寺的存在提高了它的地位。“东有隆福寺,西有护国寺”,北京的这两座寺庙自古鼎鼎有名,现在上了点儿年纪的北京人中,几乎没有哪个不留下点儿和这两座寺庙相关的生活印记。
护国寺是建于元代(1284年)的皇家寺庙,最早叫崇国北寺,明朝才改名大隆善护国寺,老百姓简称它护国寺。据说护国寺当年建筑规模十分宏大,整座庙宇共有十进殿堂。庙宇大,香火自然就旺,庙前慢慢集中的小摊也就格外多。到了清乾隆年间,护国寺前形成了正式庙会,阴历每月初七初八,护国寺街上是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大到文物珠宝,小到针头线脑,在这庙会上就没有买不到的。不过,最让人心动的还是那些叫卖小吃的吆喝声,扒糕、切糕、豌豆黄、艾窝窝、豆汁儿、面茶、老豆腐……哪一样都看着透亮闻着飘香。护国寺的庙会已经多年不办,这些小吃去哪儿了呢?
20世纪50年代,政府把小吃摊主组织到一起公私合营,这才有了今天著名的护国寺小吃店。茶汤英、切糕刘、扒糕年……护国寺小吃店里的每一种知名小吃都有着200年以上的历史。小吃店的店面不算大,但每天人来人往客流不少,喝着烫嘴的豆汁儿,嚼着香脆的焦圈,谙熟老北京的常客和寻觅老北京风情的游人会情不自禁聊起老北京的故事,东西吃完了,故事却还在回味。
从小吃店出来,走到护国寺东巷可以探访护国寺旧址,可惜的是,寺庙在光绪年间惨遭火灾,如今只能见到第二进的金刚殿和一排破败的廊房。凭吊总是让人有些感伤,不过护国寺街52号的小四合院至今保存完好,这院子原为第二代醇亲王载沣为儿子溥杰购置的产业,1960年溥杰特赦回京后一直住在这里直到作古。这座精致的四合院后来由他的女儿献给国家,现在是一处办公场所。
护国寺街还与京剧有着不解之缘。从西口进来不远,路南有一座红墙绿瓦的三层仿古建筑,这是专为表演京剧而建的人民剧场。从1955年剧场落成梅兰芳率众名角登台庆祝以来,50多年间,这里好戏连台名角荟萃,每晚,锣鼓点儿和此起彼伏的喝彩声穿透夜色,成为护国寺街的另一道风景。随着近年梅兰芳大剧院的落成,人民剧院渐渐沉寂下来。不过剧场东边两间不起眼的小屋内,开着一家音像店,终日传出京剧大家的知名唱段,吸引着成群搭伙的票友来这里挑拣最爱。
护国寺街东头是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故居,大师生前最后十年就栖居在这座四合院,现在已成为梅兰芳纪念馆。在这里不仅能看到复原的客厅、卧室、书房,家居摆设一应俱全,仿佛斯人从未走远。厢房里还有大师穿过的经典戏服,以及大师亲手绘制的花鸟人物画作。走进这院子,即使是对京剧懵然不懂的后生小子也会生出对国粹的敬意。来到护国寺街,有几条与之相连的小胡同也值得一逛。“百花深处”在北京的数千条胡同中名字最为雅致,引人遐想。这片地明朝时被一对张姓卖菜夫妇买下,养花种菜植树挖池叠山,形成一处优雅田园,引得名士文人纷纷来观景赏花。可惜,艳丽的花圃到清代渐渐荒芜,园地变成民居,渐渐成了一条百米长的胡同,只有名字一代代传下来。从百花深处一拐弯是老舍的出生地小羊圈胡同,他曾在《四世同堂》里详细描述过这条留下童年记忆的小巷。护国寺街北的棉花胡同,也是有故事的地方。大太监李莲英曾在这里买下一座宅院送给继子,现在是护国寺中医医院所在地,民国时的护国大将军蔡锷也在这条胡同住过。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