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扇骨与什刹海



发布时间:2019-06-06


“旧日的什刹海地区曾经云集折扇、鼻烟壶这些显示个人身份的随身物品制作作坊。”民俗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屈祖明说道。昔日的什刹海地处内城,曾是清代显贵的居所。受其地缘影响的什刹海地区商业,业态也显现出以制作加工精美奢侈品为主的高端消费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行业之一,便是什刹海地区的折扇制作。

 

 

关于折扇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有史记载的是折扇自明代由朝鲜传入以来,很快便在明代的宫廷内开始流行,明永乐帝一度主导了折扇潮流,他命令内务府大量制作,并在扇面上题诗赋词,分赠于大臣。一时折扇大贵,成为一种时尚。文人雅士、学者互赠题诗词字折扇,表喻友情别意。手持折扇,成为当时生活中高雅的象征。到了清代,折扇之风更是盛行至极,各行各业几乎人人出门都要身佩折扇,巨大需求催生下的折扇制作在中国有了长足的发展,各式材样的折扇与配套的收纳扇盒、纳袋相继诞生,很多收纳品的制作十分精细,是不输于折扇自身的艺术品。

“折扇的扇骨,最重要的是头的位置,而头的位置上,最重要的是扇钉的位置。”著名文玩鉴赏家岳先生说道,“扇钉打的位置、力道会影响整个折扇的最后形状、受力角度等多个方面,差之毫厘都不可以。”总体来说,一把扇钉打得好的折扇,整个扇子折起来后扇头的收拢会非常紧,而打开后扇风时也十分省力,而扇出的风也会十分柔和。

什刹海地区自清代以来出了很多制作折扇的名家,这些制作商大多集中在后门桥和烟袋斜街一带。“昔日烟袋斜街折扇扇骨,大多是胡同内的一家温记工艺铺做出的。”屈祖明说道。而温记在做出这些扇骨后,会通过街上的几家大铺子来销售。当年的黎光阁、太古斋、抱朴斋都曾是折扇的销售大户。而在后门桥品古斋在这些收藏品的销售商中则是品质最佳的,据说是因为品古斋当年从清宫中搞到了不少内府的藏品,相传宫里的团扇都能在品古斋见到。

 

 

来自《拾说》什刹海文化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