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王府前身会是曹雪芹家宅吗?
恭王府后罩楼形态各异的窗户是应对屋内的宝物品种吗?
恭王府和珅府邸最深处横有一座两层的后罩楼,东西长达156米,后罩楼整体建筑呈青灰色,其长度为清代王府之最。后墙共开88扇窗户,内有108间房,对外只称“99间半”,倒是惦记着道家的届满即盈,但是嘴说说,实际不这样做,和珅一刻不停的在敛财。就在这99间半里,曾经装满了和绅八方收取的应有尽有的各种宝物,其中很多紫禁城都没有的绝品。
后罩楼最为奇特的景观,在于二楼的房间窗户形状各不相同,二层的窗户形态各异,无一相同:圆形、方形、石榴形、卷书形、磬形、鱼形、蝙蝠形等等,寓“福庆有余”之意,人称“什锦窗”。传说这是和珅的“藏宝楼”,当年每扇窗户都对应了不同宝物,和珅只要一看窗户,就能明白那里藏了什么。今人传说这些花窗的说法不足信,也无处查对了,但是这多种不同的窗户格式设计精巧、制作技艺高超,的确显示出宅邸的与众不同,和珅是想集天下之美景于一隅的想法昭然若揭了。
修缮中还发现了和珅另一处藏宝的地方——夹缝墙。史料记载和珅被抄家时,有26000两黄金就是从夹缝墙内抄出的。嘉庆皇帝共抄得和珅家产折合白银约9亿两,相当于国库十几年的总收入,故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
后罩楼
恭王府前身会是曹雪芹家宅吗?
恭王府有据可查的历史是从和珅的时期开始的,在和珅之前,周汝昌先生推测,这里可能是曹雪芹家的家宅。中国早在清代,诗文书籍里就已经有大观园的记载。不少诗文,书籍认为大观园在恭王府所在的什刹海一带。清代,谢道隆的《红楼梦分咏绝句题词》就是其中之一。
汊(chà)海方塘十亩宽
枯荷痩柳蘸(zhàn)波寒
落花无主燕归去
犹说荒园古大观
诗词中的汊(chà)海就是今天的什刹海,因为这里曾经有十座古刹而得名。芸子在《旧京闲话》中也说,后海外什刹海世传小说《红楼梦》之大观园。
清代《燕市贞明录》中也有这样的记载。
地安门外钟鼓楼西,有绝大之池沼曰什刹海,横断分前海后海,后海清醇(chún)亲王府,前海柳扬夹道错致有别,或曰是石头记之大观园。
这些记载为寻找大观园遗址提供了线索,经过专家考证,恭王府在地理位置、景物遗存、建筑布局等方面的确与《红楼梦》描写的贾府和大观园,都有相似之处。曹雪芹写有《西城忆旧》一诗: “小梵天西过雨痕,无穷荷叶映秋云。画轮如水不扬尘。半市银铃呼白堕, 一楼铜杵咒黄昏。江南野客竟销魂。 ”有学者认为: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往金陵赴织造任前,曹家曾居住在现 恭王府的宅院里,曹寅人在江南仍对北京西城感情至深,并到了销魂的程度,其词作《西城忆旧》景物的描写,均是什刹海和钟鼓楼一带。
去恭王府哪里能探究到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痕迹?
北京的王府凝集着鲜活的历史,浓缩着民族文化艺术的精华。就恭王府而言,其实不必管它有多少种争议说法,当我们把一种艺术境界、一部伟大的著作与一个无与伦比的现实府园对比欣赏时,这本身就是一件人生乐事,也许你熟读红楼,那就在恭王府里尽情的寻找当年大观园的痕迹。
恭王府“天香庭院”
恭王府内的锡晋斎(zhāi)门内向北悬有一块写有天香庭院的匾额,匾额褐底绿字。
除了天香庭院四个字外,只有一枚慎(shèn)君王的印章。既没有说明匾额赠送给何人,也没有写的时间。那么,慎君王是谁呢?慎君王是允禧,他是康熙的第二十一个儿子,允禧这个人很有文采,诗书画都很好,允禧是乾隆的叔叔,但是他们年龄差不多和曹雪芹的年龄也差不多。为此,周汝昌认为,这块匾额不是赠送和珅的,因为,在允禧去世时,和珅只有八九岁,他推测,这块匾很可能是赠送给和珅之前的那位府邸主人的。他认为这位前府邸主人就是曹雪芹家。
恭王府“福”字碑
在恭王府花园的假山山洞里隐有一块康熙皇帝御笔书写的福字碑,被誉为中国天下第一福。御赐福字碑为什么要藏在山洞中呢?周汝昌先生推论,依据康熙皇帝与曹家的特殊关系,赏赐曹家福字在情理之中。后来,雍正皇帝即位,曹家获罪,家产被抄,只好把碑隐藏在山洞中,这也符合曹家的变故,这些珍贵文物为了解恭王府的历史提供了实物线索。
除此周汝昌先生重点提及的两处外,恭亲王的次子载滢写过总题为《补题邸园二十景》的组诗和小序,有很多类似大观园中的题景和描写。
恭王府“曲径通幽”
“园之东南隅,翠屏对峙,一径中分。遥望山亭水榭,隐约长松疏柳间”。载滢说它是“萃锦园”的第一景,这景色与《红楼梦》第 17 回写贾政一干人进大观园时“只见一带翠嶂挡在前面……上面鲜苔成斑,或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道”,宛如旧地重游一般。
这两个第一景都题名叫“曲径通幽” 。
恭王府“蓺蔬圃”
蓺蔬圃在“萃锦园”的南部,载滢说“爰树以短篱,种以杂蔬,验天地之生机,谐庄田之野趣。”
大观园里有个“稻香村”“各色杂树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轱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意境 相同。
恭王府“渡鹤桥”
萃锦园中有一景“渡鹤桥”“桥当园之中央,长虹卧波,四顾浩如” 。
桥名“渡 鹤” ,显然是取材于《红楼梦》第七十六回中秋之夜“凹晶溪馆联诗”的情节,林黛玉有诗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
恭王府“诗画舫”
萃锦园西部靠北边有一处特别的景致,题名“诗画舫” ,台上三间敞厅,四面 临水,居于一个很大的水池中央。 载滢诗序说这里“绿堤长廊,虚明朗鉴,而縠纹梭影, 荡漾楣牖间” ,简直就是大观园“藕香榭”所在地,“这藕香榭盖在池中,四面有窗,左右有 曲廊可通,亦是跨水接岸” 。
恭王府和《红楼梦》亦真亦幻的故事很多,也许看过后你也会得到一些自己的结论,这本身就是一种深度文化旅游的乐趣。
福字碑
“天下第一福”的故事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孝庄太后六十大寿将至,不料突染沉疴,康熙查知上古有“承帝事”请福续寿之说,遂决定为祖母请福。在沐浴斋戒三日之后,康熙精选了一只上镌“赐福苍生”正楷四金字的毛笔,在丝绢制作的纸笺上一气呵成写就了倾注对祖母挚爱的“福”字,并决定破例加盖“康熙御笔之宝”印玺———玉玺是皇帝权力的象征,一般只能盖在圣旨和重要的公务文件上,绝对不可能盖在一般的书法作品上———而且印玺即没有盖在“福”字的左下方,也没有盖在“福”字的右上方,而是郑重地盖在“福”字的正上方,寓意“鸿运当头,福星高照”。太后自得到了这“福”字,百病全消,15年后,以75岁高龄得以善终。
康熙倾注爱心所写的这个“福”字,有意无意间还创造了许多空前的纪录。首先由于“福”、“寿”二字字形差异太大,因此自古以来从未有哪个书法家把“福”、“寿”合为一字书写的。康熙御书的右半部正好是王羲之《兰亭序》中“寿”字的写法,由此成为现存历代墨宝中惟一的将“福”、“寿”写在同一个字里的“福”字,堪称“福中有寿,福寿双全”之“福”。其次,这一“福”字中暗含“多子、多才(财)、多田、多寿、多福”数个汉字,是古往今来、独一无二的“五福”合一之“福”。第三,此“福”的书写不同于民间常用的饱满方正,其字形窄而狭长,为瘦,音谐“寿”,世称“长瘦福”,即长寿之福。也就是从这个“福”字起,清朝有了每年新年御赐“福”字的定例。孝庄太后于临终前为了永久保存孙子玄烨送给自己的弥为珍贵的“福”字,亲命将其刻在石碑上,伫立于宫内。不料传至乾隆时期,这块“福”字碑却神秘地失踪了!
1962年,周恩来总理批示重修恭王府,考古人员意外地在萃锦园的秘云洞内发现了失踪的康熙“福”字碑。总理得知后欣然将其命名为“中华第一福”,又称“天下第一福”。
藏于皇宫的“福”字碑怎么跑到萃锦园了呢?迄今亦无史记可考。
人说恭王府有“三绝一宝”分别是什么?
在占地二万八千平方米的大花园里,藏有恭王府的“三绝一宝”。恭王府的一绝乃是花园的“西洋门”。这座具有西洋建筑风格的汉白玉石拱门处于花园的中轴线上,是花园的正门,为恭亲王奕所建,其形制仿制圆明园的大法海,造型典雅精巧,门额上外刻“静含太古”、内刻“秀挹恒春”,有一种浑厚苍古的意境,概括了整个花园的园艺风格,也算是恭王府内的一处“绝妙之笔”。当然,这座具有西式风格的建筑也是恭亲王有意建造的,其寓意是希望通过引入西方文化挽救清王朝江河日下的局面。然而,历史的更替并不能因此而改变,几百年过去了,这座门静静矗立在这里,成为一座见证历史之门。
西洋门
这恭王府中第二绝就是被和珅藏藏掖掖却又敬如神明的“福字碑”。福字碑位于花园中路滴翠岩下的秘云洞正中,是恭王府的镇府之宝。为清圣祖康熙皇帝的御笔,刻有“康熙御笔之宝”的印章。康熙于书法造诣颇深,其字苍劲有力、颇具气势,构思巧妙,聚多寿、多田、多才、多子为一身,又称“天下第一福”。这藏宝之处滴翠岩正处于整座宅院的中心,且这座假山据说是由糯米浆砌筑成的,非常坚固,宝物放得进去,却拿不出来,隐藏的非常好。这里也就成为“洞天福地”,乃是聚集福气的地方。现在不少游客仍喜欢来这里触摸一下福字,沾点福气。
位于邀月台东部的“大戏楼”是恭王府的第三绝。这也是我国现存独一无二的全封闭式大戏楼。这座戏楼呈三券勾连搭全封闭结构,面积近七百平方米,可容纳两百多人观戏,气势恢宏。戏楼两侧门窗为朱漆雕花,戏楼内四壁顶为实木墙饰藤萝紫花,全部构造不见一颗铁钉,且藤萝彩画均为手工绘制,既古朴又清新。连绵缠绕的紫花盛开于头顶,仿佛置身于藤萝架下看戏。戏楼南部设化妆室和舞台, 中间为宽敞的池座, 北部包厢是贵宾及女眷看戏之处。更独特的是,这座戏楼虽没有任何音响设备,却能从各个角度听清台上的声音,据说,这是因为在舞台四周放置的九口大缸,起到聚音的效果。
恭王府的一宝指的是满园的“福”字。据说府内各处处处被“福”字笼罩,号称多达一万多个“福”字,因此恭王府的宝气不散,以至于在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时,这座著名的王府居然幸免于难。
来源|畅游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