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对古人来说,不但是乐器,也是抒怀寄情之物。什刹海地区毗邻紫禁城,清末民国之时不少文人墨客在什刹海居住,其中的很多人将抚琴的爱好也带到了什刹海。久而久之,什刹海地区催生出了一系列从古琴演奏和斫琴修琴的艺术产业链。
从皇宫中走出来的“京派”古琴
古琴艺术由于具有演奏音韵受弹奏者主观影响强的特点,不同地区的琴人在交流时经常会根据地区交流的特点形成不同的琴派。在清末民国时,从什刹海地区古琴演奏中就曾走出了北京地区的“京派”古琴演奏。
就像大多数北京城的艺术流派都曾受紫禁城宫廷艺术影响一样,北京的古琴艺术一样受到了紫禁城的影响。清代北京的古琴演奏技术可以分为民间和宫廷两类,北京民间的古琴演奏技术最早源自山东渚城派古琴,当年的很多山东古琴演奏家来到北京时,将家乡古琴演奏技术在北京传播。而在北京紫禁城内,皇宫贵胄们则是从全国各地征来的古琴演奏者的演奏中博采众长,逐渐产生了一套宫廷内的演奏手法。
随着清末民国的时代变幻,很多的宫廷御用琴师和八旗子弟都流落民间。他们将宫廷内的古琴演奏技法和京城民间的古琴演奏方式相结合,逐渐形成了北京地区自成一派的古琴演奏法。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例如溥雪斋、管平湖、李伯仁等人,由于当年这些宫廷艺人、八旗后裔大多居于今天的鼓楼什刹海地区,所以旧时的什刹海成为了京派古琴大家经常交流聚会的场所。
琴人聚集地的“琴”买卖
什刹海地区琴人聚集,不仅仅是因为这里曾经居住着不少古琴大家,更因为什刹海地区曾有北京城为数不多能够斫琴、修琴的琴匠在此经营。
古琴的修缮十分精密,一把古琴通常外层要罩大漆,其中时节琴韵的精密结构则要使用稀有的泡桐木或者杉木来制作,尤其是琴匠在斫琴的工艺中要求必须懂得古琴的演奏。这使得修理古琴变成了一项罕见的技术。据故宫的古琴研究专家郑珉中回忆,当年是什刹海鼓楼地区就有着一对兄弟专门进行斫琴的工艺,当年北京地区的古琴,几乎都要送到这里来修理。
曾经流落什刹海的名琴“飞泉”
什刹海地区不仅古琴演奏名家众多,历史上也曾有过一些名琴出现在这里。传说中晚唐名琴,如今收藏在故宫博物馆的“飞泉”就曾在什刹海地区的琴会上现身。
飞泉”琴,传为西蜀雷氏斫,是晚唐琴的代表作。民国初年此琴为北京琴坛名器之一,为当时古琴家李静(伯仁)所藏。而当时的李静(伯仁)就住在今天的什刹海金丝套地区。相传李伯仁曾经常邀请客人,在什刹海自己的居所里弹奏飞泉琴。李伯仁晚年出售此琴,后来辗转由古琴家管平湖之弟子程宽(子容)购得收藏,1980年,程氏将此琴捐出,现收藏在故宫博物馆内。
据故宫古琴鉴定家郑珉中介绍,所谓名琴并非只是年代久远,而是要看琴是否有名家弹奏过。旧时古琴一般都会在琴上留有琴匠和弹奏者的落款。一把名琴在这些地方通常都会刻上琴名、制作琴匠、谁曾演奏、谁曾斫琴等信息。飞泉琴的琴背,龙池上方刻约4厘米许狂草“飞泉”2字及“贞观二年”双边篆文方印。池下方刻双边篆文“玉振”印及篆文“金言学士卢赞”长方印。池两旁近边处自肩至凤翅。刻篆书铭文各1行:“高山玉溜,空谷金声。至人珍玩,哲士亲清。达舒蕴志,穷适幽情。天地中和,万物咸亨”32字。铭刻中以贞观二年及金言学士卢赞两印刻工较晚,但均为古代的镌刻。